气功入门篇:怎样练气功?关于“练气功入门”1.掌握练气功的三要素:调息、调身、调心修练气功,首先是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功夫。(1)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这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练功效果有关,所以初学者往往求静心切,这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最
在道家气功的修炼中,气功入门后的第一个阶段便是筑基阶段。亦称:“百日筑基”。所谓筑基,顾名思义就是打地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高楼大厦平地起,关键在于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才能盖起大楼来,倘若地基不固,即便盖好大楼也会倾于一旦。道家气功的修炼,犹如盖大楼一样,也需要筑基,这里指的筑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所选功法的要求,在明师的指点下,炼精化气(男)、炼血化气(女),以堵漏失;二是用精、血化气后形成的体内真气(生命能量),去疏通、修补身体的病变。一、堵漏与修补(性气功)1、堵漏:男、女性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都
练气功时,脊柱以命门为分界点上提下沉(上面含胸拔背,虚灵顶劲,下面松腰松胯)。只有这样丹田才是开的,气才能储存进来。这是道家开丹田的不传之秘,今公布给各位道友,希望各位同仁从中受益!
一、为什么要入静?气功入门. 答:回归天真。 二、为什么能入静? 答:天真本清静。 三、入静的根本原理是什么? 答:前人言:“尘去镜自显”;又言“六根清静方为道”。逐渐约束、停息六根(五感和意识)妄动,则原神自然显露,这就是入静的根本原理。 四、入静之前、入静过程中、最终入静后,一路行来,身心又经历了那些具体的、实际的变化? 答:入静之前“识神灼盛、杂念纷起”;入静过程中,身心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步: 1、“识神反盛、杂念反多”阶段。 原因是因为入静不得法,“用意识趋赶意识”的缘故; 2、昏沉散乱、昏昏欲睡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话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
呼吸的重要性节选自《性命双修:道家养生入门》李谨伯讲述陈阳整理 我们修炼,不管是佛门的、道门的、儒门的,都要掌握“止息法门”;息特指修道人的呼吸往来,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息。我们的呼吸主要跟空气里的氧气打交道,一呼一吸到达肺里,横膈膜以上而已,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个在佛学里叫“风”。所以我们现在也要练呼吸,以便“由风入息”,最后达到“息停脉住”真正入定。进入无为法的修炼,也就进了金丹大道的门了。现在,我们练的时候,不要平均呼吸。什么叫平均呼吸?吸三下,吐三下;一二三吸,一二三吐,不要这样
脐下三寸,主纳气,是人体之气的由来。 -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站桩是一种姿势,这种姿势能调动全身的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 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你说的站桩不就是蹲马步嘛,谁不会啊,哪有这么神奇啊。蹲马步是站桩的一种,站桩还有很多种类。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站桩,“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 人在年轻之时,一般下焦比较实,上焦比较虚,上焦是指心与肺,下焦是指肝与肾。上虚下实,元阳充足,头目清醒,人就充满了活力。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天上风轻云淡,地面绿树成荫。然而,到了老年,人会渐渐地
1、什么是气功?答:气功一词,古代一些典籍中有已经出现过,但未被广泛采纳。建国以后,刘贵珍、蒋维桥等一些气功界的老前辈,向社会推出了一些强身健体的一些功法,被大众所认识接受。刘贵珍先生把中国的传统内养方法、内功、吐呐、导引、打坐、静功,还有各种各样的自发动功功法,统一起来,起一个名称,就称为气功,气功一词就是这样普及开来的。“气功”一词同时也给大家造成了很多的误解。很多人认为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甚至把气理解为空气之气。其实,气功的涵盖面较广,包括吐呐、导引、打坐、静功、动功及一些养生术等。但不管哪种功法,
气功可分为动气功和静气功两种,不过不要以为静气功并不动,只是动气功比拟容易入门,两者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而经过练静气功更易于了解气功的原理,也更容易使人认识和控制自身的才能。再则动气功品种特别多,自己理解不是很多,所以我这理选择了静气功。既然是静气功,练功时就有一定的姿式。其实,练功的姿式如何并不是很关键的事,不用考究身体的每一局部是如何准确放置的,好的姿式是为了便于放松,使血脉畅通,以免影响练功。姿式大致分为站式、坐式和卧式三种。卧式和坐式普通是为那些身体十分虚弱而不适于长时间站立者所用的,而关于普通年
如下图所示,首先经络要通畅,精满气足经络才能通畅。现在大家都是初学者,类似一个长长的气球,没有打气的时候,是一个瘪的状态,是扁的。经过一定的训练,有了一点元气,就等于给气球中打了一点气。通过一定方法,把气封在里面。此时要使经络全部通畅的方法有:一个是靠师傅“带功”―把你这团气“带”起来。另一个是靠自己“以意领气”,通“小周天”,就是这种方法。“以意领气”就等于从外面加一个力量一样,类似于拿手去捏气球,这时气球的前面鼓起来―你的夹脊穴通了,但尾闾穴又瘪了―后面又没气了。如果再往前捏,气被捏到最前面等于玉枕穴
1、何为“丹田劲走四梢”?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2、 何为“四梢劲归丹田”?——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气、蓄劲(气聚腹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