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练功的朋友,静坐时很容易头脑昏沉,脑内杂乱无章。究其原因,不外乎形体不正,放松不够或者是睡眠不足,此为练功所忌。现介绍克制昏沉之法三种:一、返照玄关窍:玄关一窍在两眼之间,连于上丹性宫,返照于此,可偶见慧中有一形圆如乒乓球略大的金环(即玄关)一闪。能够使阳气上升,驱逐阴气,头脑自然清醒。另外也可开眼或闭眼意守于眼前半尺内的空中,这样也能够凝神止念。二、停闭深呼吸:吸气和呼气时尽力吸满或呼尽,但不要过于用力。在吸或呼气后,略作停闭,再行吸气或呼气。这样,由于深长的腹式呼吸对大脑造成的刺激以及专注于呼吸
既然入静是练好气功的关键。与疗效又有密切关系,怎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进入入静状态呢?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一)意守丹田法意是意念,守是守住。丹田有内外之分,练功家指的是内丹,就是产生元气的部位。太极内功的丹田部位有:前丹田(关元)、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中丹田(膻中)、上丹田(百会)。另外其它功法也有不同的丹田部位如:气海、印堂、神阙、涌泉等等,都可以意守。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活动寄托在身体丹田部位上,以利排除杂念,顺利入静。意守部位也要注意按病症选择。(二)舌动法就是在练功中,随呼吸配合
1.问:静功和气功是一是二? 答: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那些功夫都是动的,不是静的。世间各处所传授的气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数呼吸法、调息法、闭息法、运气法、前升后降法、后升前降法、左右轮转法、中官直透法等等。法门虽多,总不外乎气的动作。静功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气的动作,若有意使它动作,就失了“静”字的真义。 2.问:静功比较气功,利弊如何? 答:气功做得对的,能够把各种病症治好;做得不对,非但旧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静
很多人练气功的时候都有过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但是很少人知道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头晕恶心想吐严不严重?是不是因为气功不适合自己练才导致了这种症状呢?产生的原因:第一,是年老体弱或过度疲劳勉强练功,气血虚弱不能上供脑部所致.第二,是没有收好功,没把头上和胸中之气导入丹田.第三,是姿势不正确.有的是长时间头部位置较低,影响血液供应;有的是姿势强直,如天柱部位俩筋过于僵硬或练功时目向下视,眉头紧皱.第四,是环境嘈杂,或是练功注意力分散,或急于求成等造成意守过于用力,强行压制杂念,用心过于执着;也
练气功,许多人都怕出偏。有些练功者常常是按书练功,有的书未讲明防偏、纠偏之法,千里迢迢去请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一旦出偏,就要忍受痛苦。这里,提出一些防偏、纠偏的方法,以供参考。一、气功防偏法1.意念不可过重。如练功不久,身上某部分产生热感,就意想领它过“三关”,通任督,追求幻觉。这在气功中叫“着意”。应该认识到,气功有它自身的规律,经络通顺,要从气功锻炼中自然形成,不是意念一想,一蹴而就的。所以笔者不主张“以意领气”。以意领气容易发生:摇头耸肩,扭腰弓背,手舞足蹈,翻跌筋斗,狂呼乱叫,甚至角弓反张,
练气功是要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但是少数人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偏差,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纠正经验和方法,不仅没有去病,反而增加痛苦。因而有的人对气功能治病丧失信心,甚至将气功说得一无是处。其实,这并不是气功本身的问题。气功既能使人出偏差,说明练功已经产生作用,不过这个作用不是想要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刚刚开始的一种现象,因为刚开始练功的人,身体里有各种不同的病灶,气血不调和,经络不畅通,五脏六腑不通顺,或新陈代谢的功能紊乱,练起功来就会出现各种反应,这是正常的现象。所以练功的人不要怕,通过纠正就会
什么是练功出偏:所谓练功出偏是指练气功没有产生健身治病的效应,反而出现了一些持续存在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我们将这种因学练气功不当而造成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心身障碍,叫做练功出偏。古人将它称为“着相”、“走火入魔”。练功出偏的表现:练功出偏是一种知(感知觉)、情(情绪情感)、意(思维)、行(行为)方面的精神障碍。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头胀头紧、胸闷气短、气窜周身、错觉幻觉(如‘开天目’、‘出耳功’);情感异常高涨(如认为自己练出高功能,到处给人看病)、情感异常低落、焦虑不安、紧张恐惧、
气功偏差,古今皆有之。即古谓“着魔”出偏。古人练坐禅(打坐)怕“着魔”(即狂幻不止),常有明师一旁监护,是为护功。这就是说大动不已出偏,即阳性反应(神经错乱)。另有一种阴性反应(即九窍不通,窒息而死),这种出偏一般人缺少了解。有的反从宗教迷信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得道升天”了。《内经·素问·生气通灭论》中说:“阴不胜其阴,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净,九窍不通”。这段话就是指练功发生偏差的原因。现在一般练功出偏都以阳性反应为主,临床症见:轻者头痛、胸闷、腹泻、狂舞,重者精神失常。可见练气功而出编
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去除主观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祥,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对有情色身(物质)的积极作用。可见打坐入静,不仅可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而且还可得到内证法乐的身心愉悦。因为通过打坐,可以使精神高度放松
1. 祛病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气功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
气功功法非常多,但万变不离其中。下面就介绍一个简单容易上手的功法……体呼吸。可以将“排-聚-炼”一步到位,再配合意守养气,就可以轻松简单的气功入门,起到祛病健身,强化体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