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练自发功出偏差的较多?练气功没有产生健身治病的效应,反而出现了一些持续的使身体不舒服的感觉,称之为出偏。各种气功功法锻炼不当,都会出现偏差。但比较起来,练自发功出偏的比率更大一些。出偏的类型中,表现为体动不休和精神障碍的最多。体动不休是指练功出现所谓自发运动后,无法使身体某些部位的运动停止下来,致使收功后也呈持续运动状态。这种难以自主控制的持续运动,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自发功理论认识上的错误是造成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自发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一动百病皆消,越动越好,这实际是对运动作用的一
怎样预防练功出偏?预防练功出偏,应针对可能引起出偏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1、为了避免所学功理功法有误,或自己理解错误而引起练功出偏,初学气功时就应对气功有全面了解,不要把气功当成一种简单的知识和呼吸的锻炼方法。最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练功的基本要领,并据此选择适当的功法,对练功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和异常效应有所了解,从而在开始练功时就能随时把握自己的练功状态,及时发现练功中的异常感觉、动象等异常效应,必要时可随时请教有关教功人员和气功专业研究人员,尽快消除异常效应,避免练功出偏。2、对于教功人员来说,
高血压患者怎样练功好?近年来有关普查资料表明,在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诱发因素除年龄、家族史、饮食中摄盐量高、肥胖等外,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对视听觉过度刺激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突变等,均易使血压增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人发现,处于前线的士兵的血压要比驻守营房或居民的血压高。这说明精神高度紧张、责任过重、矛盾较多的环境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具有一定的人格特点。这类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办事过分认真,容易激动和烦
慢性肝炎患者怎样练功好?慢性肝炎,是病程在六个月以上的肝炎病变。慢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查明,除可由病毒引起外,可能与自身免疫和某些药物有关。常见症状是乏力、右胁部不适或隐痛、食欲不振。其次有腹胀、低热、头昏、失眠、小便黄等。应用气功治疗慢性肝炎,从50年代起各地都进行了不少临床和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肝炎病人练功后食欲好转,食量增加,腹胀腹泻减轻,大便通畅,嗳气减少,肝区疼痛减轻或消失,乏力好转,头脑清醒,精神愉快。气功不但治疗慢性肝炎有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肝硬化亦有帮助。尤其与药物配合
身患数病的患者怎样练功好?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整体锻炼的方法。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共同作用,改善全身机能,从而使病变局部好转或恢复正常,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是由于正气虚而邪气侵入,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锻炼不仅仅是为了调整某脏某腑,或针对某种疾病,而是通过培育真气,协调脏腑机能,来达到保健治病作用。同时在调身、调息、调神三要素中,以调心最为重要。俗话说“全凭心意练功夫”。这里,“心意”是人的精神活动,也特指与练功有关的意念活动。通过调心,使人进入恬淡虚无,轻
怎样站着练功?站着练功即采用站式姿势练功,包括站式动功和站式静功。站式静功也称站桩功,对治疗某些疾病和保健强身具有良好效果。站式动功也有很多种:有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非套路动功中又有散手功和诱发功(也称自发功、引动功)。这里主要介绍站桩功的一些内容。站桩功是“形、意、气、力”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一种功法。它不仅有适合于各种需要的多样化的练功姿势,而且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要求做到“内三合”和“外三合”。所谓“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指肩与髋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从而达到形意
精气学说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称为精气学说。战国后期稷(ji)下(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北)道家提出“宇宙的本源即精气,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是一种极微细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管子·内业》)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产生万物。世上没有鬼神,人们认为鬼神的东西,实际上是精气的变化。得到真气的人,就能成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多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血的生成,推动血的运行;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因为气有以上推动激活作用,当人体气虚时,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如心气不足,胃气虚,肺气不足等,就是脏腑功能减弱的表现。《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虚就会影响到血的生成,使人
性命双修,功德并重古人云:“修道不修德,必定要着魔。”这说明古代练功的人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儒、道、佛诸家都要求从心性上下功夫。儒家提倡存心养性;道家则要求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欠性、断惑、正直。以上讲的都是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直性,不使受各种影响而蒙蔽、迷惑。从现代的气功角度来讲,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达到高层次水平。不仅在练功当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提高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做到遇到各种刺激都不受干扰,始终保持体内中和之气。为了练好气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性命双修,功德并重”,这是气功锻炼的
练功要领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但在锻炼时不管哪一种功法,都有共同遵循的基本要求,即称为练功要领。掌握了练功要领,才能提高练功质量,少走弯路,减少一些练功中的不良反应,使练功能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前进,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练功要领主要有以下几项: 1、松静自然 松与静是在练功过程中始终都要贯彻的原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所谓松,是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在练功的姿势中,不论静功和动功,都须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支持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此在姿势上要做到两
如何调心调心是自觉地调控心理活动,通过意守达到入静养神的目的。意守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守内景与守外景,守静物与守活动,包括道家的守一与佛家的观想。入静的层次也可分为许多阶段,概括起来,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调心的重要性调心练意,在气功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姿势锻炼,还是呼吸锻炼,都是在意识指挥下进行的。调心的目的是为了把主管人体思维活动的“识神”调理好,使其不损伤“元神”。“元神”与“识神”的提法,在气功界是道家学派的术语,但儒家学派、佛家学派也同样从不同的角度注重探索人脑深层功能的开
练功为什么要做到三稳?“三稳”,是气功界常用的一个术语,内容包括起功稳、行功稳、收功稳。它是练功注意事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练功做到三稳的原因与我们乘汽车的情形相似。每个人都有共同的乘车体验,谁都喜欢乘坐那种起动平稳、行进平稳(包括速度快也平稳)、制动平稳的车。对于那种猛然起动、行进中时快时慢、忽左忽右,并且经常紧急刹车的车辆,没人愿意乘坐,因为这种行车状态让人太不舒服了。行车要三稳的道理虽然很好理解,但它毕竟与人体自身功能活动状态有质的区别。如果从自身功能状态来理解,那么练功三稳与运动员赛前准备和赛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