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意守丹田有哪些要求?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
入静与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入静即是由一般的觉醒状态进入气功态的过程,又是气功态的表现。入静是练功人在练功过程中,在意识清醒与意念集中的情况下,思维活动比较单一化,杂念减少,心平气和,对无关的内外刺激因素反应减弱的一种特殊功能状态。它即异于清醒,也与睡眠不同。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脑电图反映出来。脑电图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反映,脑电图波形可按其频率不同划分为:δ波(0.5—3次/秒);θ波(4—7次/秒);α波(8—13次/秒);β波(14—30次/秒)。通过观察发现,练功入静时脑电图呈现α波节律增强,表现为波幅增高
什么样的人容易入静?练气功能否入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练功环境、使用的方法等。但是这些因素都属于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这个内因就是指练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不同人的心理品质是有差别的,练气功时自然在入静的快慢与难易上表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入静呢?从认知方面来讲,那种具有感知敏锐、理解能力强、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强等心理特点的人较容易入静。感觉敏锐、理解能力强可以使学功人迅速学会练功方法,掌握好练功要领。方法对头、要领正确,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知敏锐还可以表现在练功时对体内意
为什么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幻觉?有人练气功时突然觉得眼前出现景物,或听到某种声音,嗅到某种气味,这是出现了幻觉的缘故。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时,能产生相应的感知觉。而幻觉的出现则不象感知觉那样,需要当时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幻觉是一个人由于当时的特殊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把某种观念或大脑记忆中保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表象,当作了知觉。例如处于发高热状态的人有时就会虚幻地听到有人在骂他。练气功出现幻觉时,练功人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入静状态,或称作气功态。这是一种既不是平常清醒,
气功功法有哪些种类?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功法各异。气功养生的方法不止为医家独有,还散在儒家、道家、释家(佛家)、武术家及民间俗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练功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群众性学练气功高潮的兴起,一些人又创编了许多新的功法。面对众多的功法,初学气功的人往往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果将所有功法按不同标准归纳一下就很容易从总体上加以把握。1、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其中静功还可按姿势分为卧式、坐式、站式,具体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等。动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桩、太极
学练气功为什么必须掌握练功要领?对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更有甚者,还有人走火入魔,练出偏差。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造成的。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学好气功,也必须掌握好相应的规矩。这个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练功要领,其内容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循序渐进等。掌握好练功要领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功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常言说:道家有三千六百道法
什么叫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动与静是相对的,也是辨证的。静功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而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这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对于初练功者,肢体的动作有助于使注意力集中,通过动
什么叫静功和动功?两者有何关系?气功中“静功”与动功的区分,是以练功时躯体的空间位置是否变化为标准的。“静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保持不动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动,精神也很宁静,但人体内的脏腑机能在定向性的意念活动影响下,都在不停地调整运动,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内神静”。“动功”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虽从外形上看不断地动,但精神活动却保持相对宁静,即所谓“动中有静”、“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静功可按不同流派和练功目的分为许多种,如医
什么叫松静自然?放松、入静与自然,是气功锻炼过程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论何种功法,练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符合这一基本准则。一般说来,在练功过程中,松静自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却要下一番功夫。松是指整个身体和精神放松。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之中,在觉醒的时候受种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精神和身体常处在紧张状态,使身体机能难以正常发挥,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因此,练功首先要从消除紧张状态入手,把世事劳碌、人生忧患放在一边,先使精神尽量放松。只有精神不紧张才能做到身体的真正放松。所谓身体放松,也不是完全松弛、松
什么是自发功?人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一些人在练一种特殊的动功。这种动功没有特定的套路,因而不同的人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站着动,有的弯腰动,有的躺在地上翻滚……。人们称之为“自发功”。“自发功”一词是伴随着前些年鹤翔庄功法的传播而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从“自发功”的字面上,以及功法创造人对功理的阐述上,都认为这种运动是真气“推动形体自发地做出各种促使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动作”。由此可见,强调自发是其理论的重要环节。由于自发功广泛地传播是在鹤翔庄功法出现后,加之功法宣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少人认为自发功是近年才
什么叫意感相依?“意”是指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感”是指练功时产生的各种感觉。在练功中会出现各种感觉,这种感觉有局部的胀、痒、冷、热。酸、麻,有全身的轻、飘、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线上的暖流感觉。有些人练功中出现这些感觉很高兴,认为这是练出成效的唯一标志,把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这些感觉上,意念跟着这些感觉走;有些人练功中从未出现这些感觉,看见、听见别人津津乐道于此,就着急、疑惑,怀疑自己练功不得法,不见成效,每次都带着一种期望练功,寻找人们不适当夸张的那种感觉,硬想练出这种或那种的感觉来。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
什么叫上虚下实?关于虚实的概念,在中医八纲辩证中是指正气与邪气的比较,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这里论及练功中的虚实,与八纲辩证中的虚实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所谓“上虚”,是指身体上部(脐以上)轻松虚灵;“下实”,是指身体下部(脐以下)充实有力。不论练静功或动功,都应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这是各种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练功时不仅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舒适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没有特殊病情,不意守上丹田,以避免造成上实下虚的情况,导致练功出偏。尤其是掌握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