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气功与太极拳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是: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太极拳,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锻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
古代中医与气功是一家?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气功的内容论述。据查证:《内经》记载有关导引的论述就有十四处,治疗的病症多达十几种。其中有痞症、痹症、厥症、热病、伤筋等。《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淡虚无”等来修心养性。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对气功有卓越的贡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华佗则在《淮南子》六种动物动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魏晋时期,嵇康承老庄之学,著有《养生论》与《答难养生论》,论述养
哪些病最适合练气功?气功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的保健治病方法,对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寿都有积极作用。正确的气功锻炼可使某些疾病好转或痊愈,使体质虚弱者变得健康,使体质健康者更加强壮,对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耐力和效率均有良好作用。中医把各种致病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谓“内因”,主要指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正常的情志活动并不致病。如果出现强烈的情志变化,则可造成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引起心身疾病。由于气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调神,调整心理状态,因此心身疾病是气功
气功和经络的关系如何?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而人体之所以能成为统一的整体,是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经络当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首先,从经络的发现来看,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经络,并具体讲明了其循行走向。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却找不到经络的踪迹,不知其为何物。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怎么能得到有关经络的认识呢?根据某些史料记载与近代科学实验发现,经络学说的
气功与精神卫生有何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情志(心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并从理论上对此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状态”。开始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满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目前“心身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所重视的问题。现代心身医学或行为医学认为,健康的心理包括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善于休息,对环境适应能力良好,处事乐观,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与传统的要求:“和喜怒而安居处”,“乐其络
练功可以抵御六淫的侵袭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邪气侵入人体是人体患病的一个重要病因。人们通过练气功或别人发气、带功可将六淫邪气排出体外。如:受风寒的人在练功时会感到有凉气似小风一样从腰、腿或肩背出来;又如:有火热之邪的人在练气功过程中手心、足心会冒热气,也有头部或上半身会出热气,有湿症的人在练气功过程中会自发出汗或腹泻来排湿气。诸如此类的病邪都可以在不用药的情况下通过气功过程排出,使人体经络畅通,逐渐恢复健康。练气功能增加人体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足的人不易被邪气侵袭。许多原来一受凉就
气功效应的中医机制是什么?气功虽涉及许多学科,但与中医学关系最密切。古代医学家大多通晓养生之术,而气功家也深知医药之理。一方面中医基础理论是组成气功理论的重要部分,起着指导练功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功实践获得的实际感受,更可加深对机体阴阳、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及气化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相互间的反复作用,气功效应的中医机制也逐渐被总结提炼出来:气功主要通过调神练意的过程或方法,起到调整脏腑机能、增强气化功能、发挥平秘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的作用,达到养生益智、祛病延
气功的作用原理气功并不是针对某种疾病或某个局部起作用的特殊疗法,而是以改善人体整体机能状态来获得疗效的。这就是说,气功并不是直接地取得疗效,而是通过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而实现其种种作用的,其机理复杂而又全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正气,补益元神 这是气功强身保健延年益寿及治疗各种虚劳病症的基础。气功锻炼通过意守丹田、“呼吸精气”及其他一系列相应手段,使机体精足、气充、神全。实验研究也已证明,气功锻炼能明显提高或调整人体的免疫机能,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练功者
培补元气,扶正祛邪气功是如何实现培补元气这一作用呢?《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谵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即是气功培补元气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祖国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体的内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体的机能状态。气功就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自我锻炼养生法。“精”包括先天肾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二者通过肺心脾诸脏,敷布周身,以保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活动的实现。气功对精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练功得法并持之以恒,对先天精与后天精都有加强充实作用。男性患者
呼吸锻炼就是气功吗?翻开《汉英词典》寻找气功一词的英译时,我们会看到竟将BREATH 127;EXERCISE(呼吸锻炼)等同于气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必须从气功一词的选定谈起。“气功”一词虽可在个别古书上见到,但并无当今的释义。到了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人将强调呼吸的养生锻炼方法称作“气功疗法”,但也未在全国广泛流行。至1955年,以刘贵珍为首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的临床工作受到卫生部表彰,经各种传播方式推向全国,自然使“气功疗法”一词在全国广泛传开,并得以确定。刘贵珍在1957年 9月第一版
气功锻炼有哪些主要的意守方法?意守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于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浮云、意守鲜花,也可以意守幻景。常用的意守方法有:1、意守身体放松:有意识地使身体放松,是练功中最基本的内容。从练功一开始,就要注意身体姿势摆得安稳妥当,舒服自然,并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不断加深放松的程度。2、意守身体某一部位:在全身放松后,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排除杂念;另一方面,由于意守的部位不同,可以对身体内部气
什么叫“入静”?“入静”,是一个气功术语。“入静”一词较早出现在宋末元初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佛家把“入静”称为“入定”,指入于禅定或叫禅坐。儒家则将这种状况称为“坐忘”。除“入静”、“入定”、“坐忘”外,还有“虚静”、“凝神”、“心斋”等多种说法。虽然说法不同,出处不一,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状态。前人们认为入静状态是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近人认为“入静是练功者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态清醒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安静、轻松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