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了,气温越来越高,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那您知道什么是夏季情绪病吗?您知道心情烦躁如何自我调节吗?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当您遇到连续的高温天气或者外界大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夏季的高温无处不在,人们也
处暑,秋天的第2个节气,古汉语当中“处”即为“停止”之意,处暑则表示炎热的暑天正式终止。但由于受“秋老虎”的影响,处暑过后天气依然持续炎热,此时正当季节转换,气温多变,所以又被称为“多事之秋”。开窗通风祛暑湿 艾灸护脐病痛少 这个季节要勤开窗通风,除了让空气流通外,中医上认为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夏季的暑湿之气还遗留在室内,开窗通风可以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将其暑湿带走。除此之外,护脐也很重要,肚脐没有太多脂肪而充满神经末梢,寒邪之气易从脐侵入体内,进入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
进入夏天,不少人这样的体验,容易疲劳,懒懒的没力气,食欲不好,头晕胸闷,多汗烦热,口苦欲饮,胃肠不适,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怠惰嗜卧,大便不调,形体消瘦等,俗称“苦夏”,中医叫“疰夏”。“无病三分虚”是怎么回事?夏季人体最容易感受暑湿之邪气,尤其在炎热多雨的三伏天,暑湿之邪往往乘虚而入,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或壅滞三焦或困阻中焦等。“脾喜燥恶湿”,湿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亏虚,平时肠胃不好的人,或贪凉喜冷、情绪抑郁、挑灯夜战之人,更容易出现苦夏的症状。其次,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
“为什么我上火了,天天喝降火茶,非但没用,上火还变严重呢?”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上火现象没有加重,也会新添一些其他问题,如拉肚子、口干、皮肤长痘等现象。其实,夏季湿气重与上火,是因为因为症状相似,才很容易被混淆。湿气重,又分为寒湿、湿热。湿热体质这种体质形成原因主要是夏季天气热、湿气大,湿、热合并进入体内。或者因为湿气长期不除而化热。也可能是阳气过盛导致。表现 湿热体质表现身体发热、舌苔黄、小便黄、皮肤与眼睛黄、皮肤长痘、情绪暴躁、易疲乏、便秘或大便溏稀。正因为湿热体质的这些表现,让很多人误认为是
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护心,平稳地度过夏天,专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运动适量 高温天气运动以散步或者慢跑为宜,不宜做剧烈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完要及时补充水分。切忌在烈日和潮湿憋闷的环境下活动,要避开早晨6时~9时,因为此时段为冠心病高发期,宜选择在傍晚后凉爽的时候锻炼,一定避免从室外回来后,对着空调长时间直吹冷风,这样易使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血管患者发生意外。空调温度25℃~26℃左右为宜。情绪平稳 要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血流通畅,才能远离
农历六月,古称长夏,此时至夏末秋初,自然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雨水较多,湿气偏盛,因而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湿就成为长夏的主气。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而人为湿侵,又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热蒸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同时,湿邪还易与暑邪相兼,以致湿遏热伏,交织难分,这也是人们总是感到闷热不去,身体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另外,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室内一些物品,特别是衣物等容易返潮,甚至发生霉变,引发霉菌感染。中医认为,湿为阴邪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为躲避高温天气,很多市民选择宅在空调房里。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出现全身疲乏、酸痛、昏昏欲睡、无精神,甚至恶心、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就是所谓的“空调病”。空调病最主要的危害是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减弱人体适应性,常处于空调房中的人很容易感冒及引发关节炎、鼻炎、脑梗等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何防止“空调病”,专家给出以下三点建议。正确使用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 使用空调的房间温度最好控制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为宜,这样的温度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感冒的发生,也是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出汗时别对
夏天被蚊子叮咬是件很烦恼的事情,越挠越痒不说,还不易消退,甚至引起红肿、发炎。其实,日常生活中就有一些天然止痒“材料”,用起来也比较安全,不妨一试。柠檬汁、芦荟汁 柠檬呈酸性,芦荟为凉性,都有收敛皮肤血管的作用,能快速赶走瘙痒感。可将柠檬、芦荟榨成汁,然后用棉签蘸着涂擦叮咬处。茶叶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能杀菌、消炎、止痒。可放少许茶叶,加水,将其捣烂成糊状后外涂。西瓜皮 西瓜性凉,能快速降温,接触皮肤后其水分蒸发能带来一定的清凉感,从而快速止痒。可用西瓜皮来回擦拭被叮咬处的皮肤。碱水、肥皂水 蚊子的唾液中含
近两天,经历炎热酷暑的人们终于感受到了凉意,晚上睡觉不再“水深火热”了。于是,晚上睡觉时打开窗户,让自然风吹进来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但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夏夜睡觉过分贪凉,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吹风时间过长,会引发感冒、关节炎、面瘫等疾病。夏季为了通风凉快,很多人会放弃使用窗帘,这样室外风就长驱直入。有人图凉快,在窗户旁边或直对着通风口睡觉。专家指出,随着夜晚温度降低,风里会带来寒气,同时,人体入睡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机体抵抗力下降,风寒由此会乘虚而入。所以,在睡眠时,最好不要让风直吹身体。同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降雨增多,湿度也逐渐增加,让人感觉湿热难耐。即将进入小暑时节,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状况。脾脏位居中焦,运化水谷,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困脾,会造成脾胃运化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饱胀,或者肠鸣腹泻等症状。小暑节气,应注意清热祛暑,以清淡为佳。不宜多食辛辣,使火热更盛,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痤疮等症情。从养生角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过食辛辣后,汗孔扩张,会造成阳气流失。宜多饮水,补充水分,多食西瓜、黄瓜、丝瓜、
全身上下出现大片大片的风团,还瘙痒无比,晚上也无法安心入睡……眼下处暑已到,但盛夏的暑气还未消退,不少人因为皮肤瘙痒过敏到医院就诊,结果被诊断为荨麻疹。专家表示,夏秋之际正是皮肤疾病的高发时节,体质敏感的人群尤其要提防荨麻疹上身。天气变化也会诱发荨麻疹 “一着凉或者吃点辛辣刺激的,就会马上起疹,太痛苦了!”张师傅患荨麻疹已有四五年,反复发作总不见好,最近老毛病又犯了,腰背部成片的风团折腾得他整晚睡不着觉。25岁的周女士自从工作后,每年夏秋换季时就会得荨麻疹。刚开始只是四肢出现一些红疹,由于症状较轻,很快能
疰夏又叫苦夏,又称为“夏热综合征”,是平素体质较弱和脾胃功能欠佳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小孩、妇女,在酷暑时节,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多而感受暑湿邪气,所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疰夏的预防和调养,既要未病先防、避暑防湿,亦要合理调治。未病先防疰夏的发病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临床疰夏多发于老弱妇幼,平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或口干、自汗或盗汗、便稀或便干等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变生其他疾病者。因此在夏令之前,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生脉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