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后,经常头痛,有时会持续一周左右,睡不着也吃不下。”最近天热,39岁的常女士饱受头痛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李燕主任介绍,头痛是脑病科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其病因复杂,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作为许多严重疾病的伴随症状而出现。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饮食改变、日照强、休息差等多种原因,是头痛的高发季节。酷暑炎热,如何减少或避免头痛的发生,李燕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调节饮食 夏季炎热的气候导致人们普遍进食量减少、饮食不规律,容易影响到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可诱发偏头痛发作。动物脂肪、内脏、奶酪、巧克
炎炎夏日,乡间点点蛙鸣的池塘里,常见绿荷点点,荷扇摇摇,荷花含笑,一派美妙的田园风光。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人李渔的《芙蕖》,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名篇佳句,都给人留下了荷的清香,荷的风韵,荷的高洁品格。赏荷除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外,荷叶、荷花、荷梗还是一味中药,亦食亦药。《本草纲目》载,荷叶,味苦、平,无毒,入脾、胃经,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荷花,味苦、甘,无毒,归心肝二经,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荷梗,能清热解暑、
在北方,从立秋开始,对艾蒿等花粉过敏的人进入一年中最难度过的季节,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让人痛苦不堪:眼痒、咽痒甚至咳嗽,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哮喘,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如有上述症状,很可能患上了西医所讲的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所致。常见的证候有: 1、肺气亏虚:表现为畏风怕冷,语声低怯,自汗,面色苍白。2、脾气虚弱:表现为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3、肾阳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形寒肢
进入伏天以后,不少人常会感到十分难受,极不舒服,出现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头昏头重,无精打采,浑身没劲,胃口不开等表现,并为此叫苦不迭。这种为夏日所苦的现象,民间谓之“苦夏”。苦夏又称疰夏,它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三伏适逢古代所称长夏季节,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日照强,雨水多,外界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空气流动小,这种特殊的气候,影响了人体散热,使得汗液难以蒸发,以致体内大量蓄热,内环境平衡失调,于是产生了上述烦闷不适、苦不堪言的感觉。身处苦夏之中,在“吃苦”的同时,要做好自我调整,首先
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来看,2016年为丙申年,本年常规运气特点为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今年夏季有其特殊之处,本身水运太过,再加上“土气”来报复,土属于“湿”,南方很多地区正在经历的洪水之灾,让我们对此论述印象深刻。此外,《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其变冰雪霜雹”,此前许多实际气象资料,也证实了今年多地反复出现冰雹天气。在运气因素影响下,今年可出现“邪害心火”,临床多见身热烦心躁悸、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等症,夏季(相当于“三之气”,大约5月20日至7月22日这一时段)受司天在
运气即外在大自然的环境的特点,根据运气的不同,调节内在人体的偏颇,方可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水火免侵。丙申年夏季,三之气,运气特点可谓“水火交争”,因岁运为岁水太过,即全年将寒气流行,《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星辰,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可见丙申年一年之中喘咳、肠鸣腹泻等寒湿之症及烦心躁悸之症均多发,但是当下三之气主、客气均为少阳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立秋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将由热逐渐转凉,但短时间盛夏尚未全消,暑湿仍要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养生要注意调脾胃祛湿气、养肺气防干燥、适进食滋阴津。下面为您介绍一些立秋后的养生方法。调脾胃 祛湿气 立秋虽已开始,但三伏天未过,暑湿之气仍有。此
夏季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这一阶段气候主要特点有三个,夏热夏长: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太阳早升晚落,昼长夜短;多雨挟湿:夏季天气变化迅捷,骤雨无时,加之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易挟湿气,尤其是江南“黄梅”雨季,更易多湿;阳气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黄帝内经》早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之明训。中医养生注重调整天人关系,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节序、运气的变化,以调整起居饮食,调摄情志,最后达到“欲求最上之道,莫
入夏后,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较大,人体生理状态随之发生了一定改变,如不注意,很容易引发疾病。春夏交替季节,切忌贪图冷饮凉食及突减衣服,以免引发胃肠道及骨关节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有慢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入夏养生注意以下几点,有利于人们顺利过渡到夏天。起居有常 入夏之后,早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添衣,以防受凉引发疾病。进入夏季以后,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适当调整个人的睡眠时间,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
好像才刚迎来夏季的酷暑,不知不觉中已经立秋了。中医上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属木,生长生发;夏属火,生长发育;秋属金,主收敛;冬属水,主封藏,所以,立秋就要开始“收敛”了。进入立秋后,虽然湿气逐渐减少,但天气还是非常热。针对这样的节气特点,日常应该如何养生呢?防秋燥 先润肺 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所以润燥成为立秋后的重点,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所以秋天主要以润肺为主。肺在五色里属白,可以通过多食白色的食物来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比如银耳、蜂蜜、白芝麻等。秋季应多食酸味,少食辛味,
每当盛夏来临,很多人常常自己给自己当医生,想当然地认为“我上火了”,于是纷纷展开“清热降火”的系列行动:轻者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冰淇淋等;重者吃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片等。其实,我们人体是一个充满智能的机体,我们的身体有好多“哨兵”:牙齿、阑尾、扁桃体等。本来一旦我们的身体有异常时(通常是上火),这些哨兵会立即做出反应通知大脑。聪明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调整心态,检讨自己,让自己平和下来。中医说“劳心思虑,过耗其实”,大致意义是太劳心了,开心过了头或者劳累家务过了度,就容易伤神,就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凉风动水,荷叶卷着蜻蜓的影子,听来很消夏,可小“心”慌慌。暑热逼人多流汗,易伤心血。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练要以静为主,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中医常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