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戏水游泳成为人们最热衷的消暑方式,而溺水已经成为暑期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家长一定要常提醒,常教育,常关注,防止孩子因溺水而发生意外。下水游泳前要确认的事项注意事项1.有人一起结伴游泳,相互照应。小朋友必须在成人的看护下才能下水游泳。2.附近有专业救援人员。3.必要时,佩戴好游泳圈、漂浮包、救生衣等,做好安全措施。4.做好热身运动后才下水。5.不要在不明水域游泳,在明令禁止游泳的地方不可下水。6.生病、服药期间不游泳,感觉疲劳也应该马上上岸。7.皮肤有伤口的时候不下水游泳。8.雷雨天气、暴
最近全国各地连续的暴雨,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不适。那么,如何在闷热潮湿的夏季,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高发,下面来听听专家给出的建议。保持皮肤干燥每逢夏季暴雨过后,皮肤科接诊的患者就会增加不少。其中多是因为过敏体质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皮肤被污染的雨水浸泡,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被真菌、细菌侵袭造成皮肤感染,从而出现下肢肿胀溃烂、丹毒、脚癣、甲沟炎等问题。另外,由于天气闷热潮湿、蚊虫滋生,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容易引发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黄豆、蚕豆般大小,呈梭形红丘疹、丘疱疹分布,患者自觉感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夏季属火,火性为阳,火气通于心,因此夏季保健重在祛湿养心,需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湿邪入侵的表现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因此,防
秋风起,天气渐渐的凉了。秋季是由夏至秋的过渡季节,气候变动较大,寒而复暖,暖后又寒,常使人防不胜防。对于健康人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就应当十分小心了,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以致旧病复发。特别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经过了“苦夏”的洗礼,到了秋天食欲大开,如果不加注意而摄入大量脂肪的话,就更会加重血管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从祖国医学的角度来看,高血压属于“眩晕”范畴,一般分为阴虚阳亢和肝阳上亢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老年人,后者多见于青壮年。对于高血
夏,是怒放,是生长。适度“放纵”以待秋。夏长正是为秋收,自然之法则。“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时节。此时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顺之。故,立夏养生重在养心,“使志无怒”。所谓休养生息,正逢其时。夏三月人的阳气集中于心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分,太阳位于黄经45°。立夏是告别春天、进入夏天的标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三
进入初秋,暑期的湿热已经消除了一大半。然而,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农历9月一些地区的最高气温依旧维持在35℃以上,夏暑尚未完全消除,加上秋天雨水增多,湿、热依旧很“活跃”。所以,秋季在防秋燥的同时,防湿、防风一样不可忽视。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秋季湿气阴邪加重,就可能出现湿气伤脾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的症状。“如果早秋脾伤于湿,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隐患。”张纾难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表现在“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痿者,肢体痿
“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到来。夏季伊始,如何养生才利于健康呢?专家介绍,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夏后,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调养 增酸减苦中医认为“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立夏时节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夏季应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等。少吃苦味食物,并不代表任何苦味食物都不吃,例如苦菜、苦瓜、莲子等食物有清心火的作用,很适合夏季食用。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容易烦躁上火,食欲也会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种是高温、高湿度,即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心脏病专家表示,避免中暑重在预防。适当喝些盐水 夏日防中暑,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凉。15岁的小常是一名初中生,近日傍晚因天气较热,小常躺在床上边吹电扇边看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吃晚饭的时候,小常妈妈发现,儿子的嘴角明显歪斜,脸上的表情很不自然。小常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右眼闭合不全,喝汤时汁水直漏。小常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到家附近的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面瘫,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然而,经过10天的西医治疗后,小常的面瘫症状未见明显改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本是一个收获而又充满诗意的浪漫季节。但随着秋风乍起,秋雨连绵,万物萧条,不由呈现出唐代诗人王绩描写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中医素来有“天人相应”之说,秋凉一至,花木零落,阳气减退,阴气渐长,似乎空气中也弥散着悲凉与寂寥,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失眠多梦、少气乏力等症状,出现“悲秋”之感。而一场秋雨一场寒,连绵的秋雨更会给人们平添凄凉之感。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这个时期发生的抑郁症中医称为“秋郁”,而“秋郁”与秋季特殊气象条件脱不了干系。顺时养生秋养肺
夏季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冷饮或者从冰箱取出食物直接食用,为此专家提醒这种习惯一定要警惕“冰箱病”。1、冰箱头痛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如果立即进食,将明显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2、冰箱肺炎冰箱如果平时不经常清洗,冷冻机的排气口和蒸发器处很容易繁殖真菌,过敏性体质者或儿童吸入这种带菌的空气后,很容易出现咳嗽、胸痛、寒战、发热、胸闷、气喘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冰箱肺炎”。3、冰箱胃炎大量摄入冰箱内的冷藏或冷冻食物,胃肠在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诱发上腹阵发性绞
“鼻为肺之窍”,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极易通过鼻腔而侵肺,从而导致呼吸道疾病。芦根为芦苇的根茎,入肺、胃二经,对于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此外经常按摩迎香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对预防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效果。“鼻为肺之窍”,秋季护肺把好第一关 有句话叫做“病从口入”,谈到疾病,人们往往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嘴巴,要吃什么药,慎食什么食物,好像只要管好嘴巴,就会万事大吉了。其实,疾病是非常狡猾的,它侵袭人体的方式并非单单通过嘴巴,鼻子也是一个不得不妨的重灾区。鼻子还有一个称号,叫做“面王”,中医有“上诊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