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民间素有“贴秋膘”之说,大家都开始着手进补。但实际上并非人人都需要“贴秋膘”,有的人还会有“虚不受补”的情况,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便秘等不适,正如清代医家陈士铎《本草新编》中指出:“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所以“贴秋膘”需要采取个体化养生保健方法。哪些人不适合“贴秋膘” 中医学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可见“贴秋膘”明显适合于虚证人群;而对于一些营养过剩人群,则不适合进补,如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患者,如果盲目进补,就可能会加重原发病,正如《
到了一年当中最热的大暑时节,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37℃以上的高温天气,市民要注意要做好防暑工作,避免引发中暑。除了预防中暑外,还要注重养生。宜喝健脾补胃粥大暑时节,易出现脾胃湿热、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少喝冷饮大暑天气炎热闷湿,很多人为了解渴就猛喝凉水,一次性喝过多的水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渴了要先少量喝水,缓一会儿再喝,最好是喝温开水,不要喝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宅在房间,吹着冷风,吃着冰淇淋,或者再来点冰镇西瓜,却不知“冬天当冷,夏天当热”。一味贪凉食冷,会导致身体各种不舒服。夏季天热,人体毛孔开放,气血向外走,贪食冷饮,最容易损伤人体阳气。此外,夏季雨水过多,脾的湿邪相对较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此夏季的衣食起居,更应注意保养人体阳气,不要太过贪凉。正如《黄帝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受损,会导致很多疾病。因此,夏天应当“热”着过。饮食忌过于生冷《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现实生活中,冷饮啤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在。自然界五运六气有“胜复郁发”的自我调稳机制,有“郁”则有“发”,目前的高温,受到上半年的“郁火”得以发出的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较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之一,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顽固性咳嗽等,所谓“夏治”是指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冬病夏治”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中国农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钠,其次考虑到钾钠平衡而补充钾,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铁。伏天头晕原因可能缺铁在伏天,人们常感到疲乏、头晕,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其实仔细检查,常会发现有隐性缺铁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炎夏大量出汗,体内的铁常会随汗液而排出;二是盛夏食欲不佳,人们多选择口感好且清淡的饮食,容易造成铁分不足。从而导致类似于体位性低血压的站立眩晕或头晕现象的增加。铁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营养素,体内约有
俗话说,春困秋乏。秋季,天高气爽,应该是人们感到最舒服的季节,但是这个季节很多人却常感觉有容易疲劳、困倦、提不起精神等“秋乏”现象。专家解释说,“秋乏”其实也是阴阳失衡的表现,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秋季天气干燥,人体阴液常不足,导致机体阳盛阴虚,人就会觉得乏力、没有精神。“秋乏”虽不是病,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还是必要的。专家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四点,可有效缓解秋乏。饮食清淡 营养均衡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阳热旺盛,此时养阴润燥是关键,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
天一热就爱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动一身汗,让人浑身难受。其实,汗腺是人体自带的“空调”,到了夏天出汗少的话,感冒、皮肤病、失眠就会找上门,心脏病发病率更是成倍涨,出一身健康汗对健康有益无害。但汗也是人体的晴雨表,有些异常出汗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无声警告。怎样才算异常出汗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比如,同等条件下,和你一起吃饭的人无汗,而你却满头大汗,就说明有可能出汗异常,如果坐着不动都大汗淋漓,那无疑也是异常出汗了。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因为运动、穿衣厚或炎热而导致出汗,或稍微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意味着人体可能出现了异
立夏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拉开序幕。气温渐升,日光渐燥,身体各脏器也随之发生不小的变化。作为暮春与盛夏的过渡期,立夏前后要格外注意做好各脏器的调养,为盛夏后身心渐入佳境奠定坚实基础。1、养心神,增静减怒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相互通应。夏与心相通,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立夏后的高温容易引起情绪焦躁,导致心火过旺, 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受情绪起伏及气候外感因素的影响,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立夏后养心是第一要务。养心要做到“戒躁戒 怒”,静养身心,保持
夏天来了,北京市民常女士很心烦,因为每次外出回家浑身都会发烫发红,还奇痒难忍,且很长时间才能缓解。一开始,她认为是太阳大,没做好防护措施,晒伤了。可后来阴天出门也会发作,去了医院才知道,这是紫外线过敏,现在她几乎成了“见不得光”的人。其实,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紫外线过敏是体质问题多数人认为,紫外线过敏与日照强弱有关,太阳越大、照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发病,其实不然。专家介绍:“紫外线过敏中医称‘日晒疮’,实际上是个人体质的问题。中医认为,日照为阳邪,人之所以会对紫外线产生过敏,是因为此类人体质偏阳质,在感
据了解,夏季手脚冰凉,不少都是因为空调房内温度低,使自身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人体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环更为不畅,再加上天气炎热不愿运动,会加重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夏季手脚冰凉怎么调理呢?下面就教你一些调理方!1.注意穿衣保暖很多女生常常贪图美丽穿短裙,长时间身体受凉必然会导致手脚冰凉,所以保暖是手脚冰凉调养的第一重点。2.摄入足量蛋白质要在定时定量的三餐中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能够为肌肉和血液提供营养,提高身体的保温能力。红肉的鱼、鸡肉、牛肉、虾、大豆、海藻等都含有丰富的
夏季开始烈日炎炎,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避免暑邪侵袭,热毒积于体内。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如何开启夏季健康养生模式,让自己舒适地度过夏天?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早起晨练养阳养心 人的作息时间应该“顺应四时”。入夏后,日出早,人就应该早起晨练促进阳气升发。晨起后饮用一杯白开水,再进行短时的晨练,运动不要太剧烈。午时养心宜小睡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