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宣发于外而生育万物、长养万物。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而旺盛,宣发于外,通泄自如,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此谓“夏长”。暑、湿是夏季之主气。暑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因夏季雨水较多,湿热交蒸,相伴为病,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因此夏季易疲劳乏力、汗出、食欲下降,严重者患中暑、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夏季阳气最旺,而心为阳中之阳,属火,故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一般来说,心阳虚衰的患者在夏季病情往往缓解,而阴虚阳盛的患者在夏季往往加重。心火过旺,火克金侮水,容易导致肺金
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最易丢失津液,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苦味食物:俗话说,“天热食苦胜似进补”。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蒲公英、啤酒、茶叶、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但需注意的是,苦味食品一次食用不宜过量,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机体的阳气不足,体质虚弱为内因。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旺盛,阴寒之气消减,此时顺应时节给予患者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温经散寒,扶正补虚,驱逐痰饮宿邪之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通畅,虚寒体质得到纠正,达到预防疾病发作或减少发作及减轻发病程度的目的。天人相应理论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即使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也会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这就是“天人相
霜降节气的到来告诉我们,深秋已到,在此时节怎样养生保健,让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智慧,秋季以收为主,大自然中阳气渐降,阴气渐升,温度、湿度变化急剧,故中医特别在意“秋养”。千百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秋季尤其是深秋季节,谨遵“秋养”古训,就能极大减少秋冬季传染病的发生。深秋之季怎么养?下面为您介绍六个养生智慧。智慧一:防秋燥 霜降过后,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天气转凉。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故暮秋时节的调养,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
炎热的夏季,是人体消耗最大的季节。在高温环境生活和工作,人体的生理和营养代谢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必须重视夏天的饮食调养,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人体代谢增强、营养素消耗增加。别吃过多油腻食品 。另外 ,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夏季注意养心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
夏季,天气既闷热又潮湿,不开窗睡觉则闷热难受,开窗睡觉则老幼体弱者很容易感冒受夜寒。轻者全身酸懒不适,重则发热、头痛、身痛、腹泻。且夏天喜食冷饮、瓜果,食物又易腐败,很容易患吐泻等胃肠道疾病。因此,夏季家中可备些单味中药,对健康大有好处。藿香: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治疗感冒头痛、胸脘闷胀、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鲜藿香量加至25~35克。佩兰: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治疗头晕昏闷、胸脘闷胀、食少、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鲜佩兰更好,量加至25~30克。荷叶
秋冬养阴是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是说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种养生理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养生之本。阴虚之人需滋阴养液,四季均可补,为何以秋冬最佳?这好比一株干渴的禾苗,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灌,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而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灌,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
冷饮西瓜汁:将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500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本品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本品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双花茶:金银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待凉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
小暑过后,紧接着就是大暑节气。在这段期间气候闷热,很容易造成中暑。一般情况下,中暑的人会感到恶心、头晕、头痛,伴随着会有呼吸困难、心跳加速、皮肤潮红等。如果出现中暑的症状,一定要在阴凉的地方休息,中暑严重的话,需要到医院迅速就医。那么应该如何预防中暑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细节?多喝水预防中暑的第一招,就是要多喝水。在大多数情况下,多喝水对身体总归没坏处。在高温时候,多喝水能够及时补充体内水分。或者可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量的盐,这样能够帮助补充体内的钙等物质和一些微量元素,同时,能够预防中暑。穿宽松的衣服在炎热
夏季养生当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顺其性“动而向外”,使阳气得到充分的宣泄和舒展,同时采取各种方法避暑降温、清热利湿。根据夏季特点,在养肺护肺方面宜从以下六方面入手。宁心养肺夏时五行属火,火盛克金,肺属金,肺气在夏季更易虚损。心属火,所以宁心才可养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喜乐得度,节怒少思,抑制心火,扶助肺金。效法夏季自然界向外给予的助长精神,以真挚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对待外界的人与事物,学会宽恕,做到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从而心神得养,肺气得护。防暑保肺夏天作息应规律,可适当晚睡一些,早起一些。中医养生理论重
一、丝瓜粥将嫩丝瓜250克洗净削皮切成小块,粳米100克洗净待用。取锅放入粳米、清水,煮至半熟时,加入丝瓜、精盐,再续煮至粥即成。功效:除热利肠、凉血解毒。适用于身热烦渴、痔疮便血等。二、冬瓜粥将冬瓜500克去皮除瓤,切成小块,粳米100克洗净。少许熟火腿切成碎米状。取锅上火,放入麻油烧热,下葱末炝锅,加入冬瓜、火腿末、粳米、清水,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成粥,以盐调味后食用。功效:清热、养胃、利尿。适用于暑热烦闷、消渴、水肿、淋病等。三、西瓜皮粥将西瓜皮250克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成细丁,
实值“大暑”节气,属于中医所讲“长夏”季节。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人类生存,要靠饮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这是脾胃的主要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夏季节,脾易被湿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脾阳。脾脏喜燥而恶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