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大暑时节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以除“湿”为主。这时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适量地加点“辣味”,可起到生发胃津增进食欲,疏肝健脾帮助消化的作用。辣味豆香茄丁主料:茄子2根、毛豆200克。调料:蒜末、盐、黄椒酱。做法:1、将毛豆入锅,加水和盐煮至八分熟;2、茄子切小丁后,用适量盐腌渍5分钟;3、锅内放食用油,将毛豆与茄丁共同入锅,加豉油、胡椒粉迅速爆炒片刻,即可出锅;4、装盘时,点缀黄椒酱,吃时拌匀。即可食用。紫色的茄子富含花青素,绿色的毛豆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两蔬同烹,加上黄椒酱的点缀,菜品养眼,营养均衡
一、阳暑的特点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疼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阳暑即中暑。一般来说,人体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夏日的不良气候条件,而产生热效应。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体温调节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中暑在临床上根据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干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疲
扁豆莲子饮:取扁豆24克,莲子30克。煮汤食用。每天1剂,分1~2次服。功能清热祛暑、滋补健身。适用于产后或病后体弱。一味扁豆汤:取扁豆50~100克,水煎煮,连汤带豆同服。每天1次。功能固胎止带。适用于妇女带下、胎动不安,呕逆等。二豆山药粥:取扁豆15克,赤小豆、山药、粳米各20克,薏苡仁18克,鲜荷叶半张,灯芯少许(纱布包)。先将诸药加入适量清水中,用文火慢煮,以豆熟烂为度,去灯芯空腹食用。每天1次。功能清暑祛湿。适用于夏季暑湿导致的发热恶寒,泄泻呕吐,食欲不振等。扁豆大枣饮:取扁豆15克,红枣12克
中医认为,李子性平味甘酸,具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咽干唇燥、津少口渴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按中医五行学说,李子在五果中属木,肝为木脏,故肝病宜食之。李子的药用介绍如下几条:1、消化不良:早晚各吃新鲜李子1~3个;2、阴虚内热、咽干唇燥:鲜李子适量,洗净去核,捣烂绞汁,每次服25毫升,每日2~3次;3、津少口渴:鲜李子适量,去核后浸于白糖中,二周后食用,每次5个,每日2次;4、肺经燥热、咳嗽无痰:李子生食,或加蜂蜜煎膏服,每次15毫升,每日2次;4、肝硬化腹水:李子洗净鲜吃,每次4~6个
夏季气温偏高,闷热潮湿。因此应注意小儿饮食和营养,增强体质,保持住房空气流通与凉爽。孩子体温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并多喝点水。倘若平时能采用清热降火的食疗方调节,或适当选用一些中药足浴,则可有效地防治本病的发生。下面介绍几款小儿夏季热药膳供选用。红萝卜荸荠饮原料:红萝卜250克,荸荠250克。制作:将二物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每日不拘时服。也可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功效:本膳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小儿夏季发热日久,津液亏伤者。冰糖蒸莲藕原料:莲子100克,鲜藕250克,冰糖50克。
夏季炎热盛暑,湿度又大,炎热多火,贪凉饮多,容易使病情加重。糖尿病夏季养生要注意以下几点:(1)三多:要注意多吃菜,多喝汤和多食苦,特别是冬瓜、苦瓜、黄瓜可以多量食用,多熬薏米粥、绿豆粥,清暑解渴。(2)一少:千万要少甜食,不能因渴而多吃水果,特别是西瓜;不能因暑而吃冷饭,冷饮中大多含糖,可以冰镇苦瓜、黄瓜、西瓜、西红柿、矿泉水、绿豆汤、绿茶等来代待冷饮。(3)暑天多汗,要用温水沐浴,勤换衣服。(4)运动时要注意量和度,避免烈日,选择凌晨和傍晚进行,而且要防止低血糖发生。(5)夏季多湿,湿和热易患湿疹,夏
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含氧量低,血液集于体表;而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氧气需求量增加,因此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之大量排汗,水分流失多,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就容易诱发冠心病。夏季预防冠心病的要诀就是“避暑”,避暑也应做到六要六不要。1.要背心护胸,不要"赤膊上阵”夏秋炎热,人们喜欢赤膊降温,这是陋习。对冠心病人更不能赤膊,因为心居胸中,温度变化,赤膊时心脏首当其冲,至少要穿背心,达到护胸护心的目的。夏秋的衣着要透气吸汗,以丝麻棉织为优,不要为了保持身段而紧身衣着,尤其是文胸太紧,影响心脏血流而得不
很多人到了夏天都会有“苦夏”的情况,茶饭不思,疲倦低热。“苦夏”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等气候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轻者不会影响健康,在夏季过后可自行缓解。“苦夏”之“苦”,始于胃肠。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习惯,如适量饮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茶,例如本文介绍的荞麦茶和大麦茶,起到缓解食欲不振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的作用。荞麦中含有大量的芦丁、纤维素、硒及维他命等营养物质,不仅适用于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还可防治肥胖,消化脂肪并保
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这时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往往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多种疾病。人体要全面适应夏季气候,就必须做好保健,增强体质,以提高人体适应能力。只有体强者才能适应这种髙温,能够散泄内热,不受外热的侵入而致病。人体适应了夏季的气候,体内调节功能不因外界高温而失职,能够调节心肾,就能保证身体健康。1.运动调养夏季由于气温髙、湿度大,给体育健身增加了困难,因此,运动锻炼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勿远足,寻近幽。最好在早晨出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到公园、河岸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温常常超出平常耐受的程度,故五行中以“火”来概括夏季气候特点。因此,夏季养生必须提髙适应能力,以便安然地度过髙温的天气。1.夏季养生大要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言,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以致秋天收敛能力也就差了。2.夏季要养阳《黄帝内经》曰夏季应该“夜卧早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相当于每年阳历的5、6、7月,此时炎暑酷热、暑湿交蒸,万物竞长,生机茂盛。人体则心火旺盛,脾胃较弱。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情志应趋势向上向外,精力充沛,但要严守一个“静”字。静神则可宁心,静性可胜燥热。要清静快乐,正如俗话所说“心静自然凉”。切勿着急恼怒,免助暑热之邪。2、作息应晚睡早起。起床后要多活动,使体内阳气及时向外疏泄。但要量力而行,不能过度,强求出汗,防止中暑而且要防止汗出当风,感冒暑气,活动后多饮矿泉水,不能马上贪进冷饮。也不要因汗冷
夏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季炎热替湿,脾胃功能减弱,特别要强调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夏季饮食要清淡爽口,少油腻肥甘,多食清暑解渴的冬瓜、西瓜、绿豆、赤豆、苦瓜、薏米。适量吃点酸味、辛香食品来开胃口增加食欲,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消毒,不能贪凉而过食冰冻食品,外热内凉最易伤胃。夏季应当晚睡早起,注意晨练,适当午睡,勤换衣服,不可汗出当风,防止暴晒,不要户外露宿受风、冒暑、着寒,均是胃病复发的诱因。夏季最适宜的运动是游泳、划船、气功、做操和饭后散步。夏季多汗,汗出伤心,易致心烦意乱,要平衡心态,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