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在这个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勃勃。此时恰逢新陈代谢的重要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但夏季由于天气炎热,热耗阴津,内风易动,调养不当极易诱发脑血管疾病。专家特别提醒说,脑病患者要学会安然度夏,并掌握如下日常养生中的“五注意”。注意补充体液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很容易导致体液之不足。对于动脉硬化、血管病变较为严重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人,其血管条件不好,动脉硬化严重,且多有动脉血管的狭窄甚至闭塞,再加上体液缺少,循环血容量不够,很容易诱发脑部新的血
秋天的咳嗽,多以燥性咳嗽为主,俗称为“秋季燥咳”。与一般咳嗽相比,秋季燥咳患者5个用药误区一定要注意:滥用止咳药 传统的止咳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从而产生止咳作用;第二种是作用末梢神经的止咳药,常用的有复方甘草合剂和各种止咳糖浆,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使咽部黏膜少受刺激,从而达到止咳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用止咳药来止咳,治标不治本,往往会掩盖病人的症状,以至于耽误治疗。如果强行镇咳,会导致痰液滞留在气道内,反而容易继发感染。因此,对于咳嗽有痰的一定要先祛痰,再止咳。滥用润喉片
精神情志养生精神振奋,促阳宣发:夏季与心脏均属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使华英成秀”、“若所爱在外”要神清气和,胸怀宽阔,精神振奋,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阳气的宣发。如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游泳、打扑克等;若条件许可,亦可参加消夏避暑、外出旅游、夏令营活动等。调节情绪,使志无怒:夏季要注意调节情绪,“使志无怒”。切莫因天热、事繁而生急躁、恼怒之情,以免助阳升动太过而伤正气。精神振奋,正常表达自己的心志,调节不良情志,不生
一般来说,感冒是冬春季的多发病,但在夏季,由于人们起居不慎,饮食失宜,同样会引发感冒。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往往采取各种防暑措施,用之得当,有益身心,如用之过度,就会引发感冒。如:久居空调房;夜间露宿室外;睡眠时被电风扇强风对吹;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过量进食生冷瓜果或冰镇饮料等这些因素,都可导致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而引发感冒。夏季暑邪当令,且多雨潮湿,感邪之后易从热化,以及湿困脾胃,中医称之为“暑湿感冒”。夏季感冒,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热伤风 以全身症状为主,多为过度贪凉,风寒
夏季的到来,有些人常会手脚出汗,这在医学上称为“局部出汗”,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一些人因为平时多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虚弱。当脾胃功能减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手脚出汗。对于这类人群,平时可以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配伍熬粥服用。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于阴虚血热。对于这样的人,需要滋阴养血,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如海鲜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是人体最易“失守”的一道防线。入秋以来,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老年人呼吸道薄弱,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气道分泌物清除功能降低,肺部容易发生感染。另外,不少老年人由于怕冷,秋冬季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在家时也常常门窗紧闭,室内空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混浊,人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肺呢?燥易伤肺,多喝水很重要 肺是
夏至刚过,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专家介绍,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养阳重养心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夏至后除了清淡饮食,还要多吃“苦”,即食用带苦味的食物,对治疗夏季常见的烦热、口渴、中暑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大部分带苦味的蔬菜,多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我们常见的带苦味的蔬菜有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最消耗的季节,养生尤为重要。夏季的特点是多热,多湿,暑邪为患,常见中暑、胃肠病、皮肤病、空调病等疾病。中暑往往发生在盛夏酷暑之际,人在高温和热辐射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行走或站立,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发生障碍的疾病。胃肠病在夏日高发是因为夏季气温过高,易导致食物腐败,人体出汗多,消化液分泌减少,往往贪食寒凉和各种生鲜果蔬,摄入生冷不洁食物会导致胃肠疾病。夏季皮肤汗液和分泌物增加,易导致各种皮肤感染,引起毛囊炎、疖肿、湿疹等,紫外线过强会导致皮肤细胞水肿渗出,出现
随着炎热的夏季到来,人们容易出现口臭、便秘、头昏沉、目不清等症状。专家介绍:这是湿热之邪在作怪。湿热之邪不仅有外热来袭,也有身体内生的湿热。天气炎热和多雨潮湿是外感湿热的主要原因;此外室外温度升高时,人们躲在空调房内,造成蔽塞毛孔,汗出不畅,把本来应通过发汗外泄的湿浊留在体内,也是引发湿热病症的一个主要原因;肝炎病毒的侵袭也是外感湿热毒邪的一个常见原因。而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嗜食烟酒,情志不畅有关。那么什么人群跟容易感受湿热之邪呢?一般来说,平素喜欢肥甘厚味的人,或者有抽烟、饮酒、熬夜等生活习惯的人,容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四季养生原则,但是如何把握好每个人增强阳气的度、如何选择增强阳气的时机,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情。讲究度 养阳、温阳与壮阳 各有不同电影《红高粱》的插曲中有一首《酒神曲》,其中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喝了咱地酒啊,滋阴壮阳嘴不臭……”成人用品店里常常广告“壮阳药”,所以可能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壮阳”就是提高男性的性功能,“阳虚”就是性功能低下。专家介绍,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首先说说什么叫阳气。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根据阳气的功能和生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肾阳、脾阳、心阳、卫
夏天,气温高热难耐,大人还好,小孩子不懂得调节,活动量又大,父母们最担心孩子们可别中暑了。专家谈到,夏季天气炎热,孩子太小,稍不注意,暑热内积或贪凉饮冷,导致中暑。这主要与孩子的体质因素有关,如果孩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不好,发育营养较差,或久病体虚等,夏天暑热,就会不能耐受气候的炎热而生病。其实中暑的外因是由于暑热之气,内因则与小儿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这里,专家教大家几个好操作的小妙招和小方子,预防孩子中暑:①藿香正气水贴肚脐,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
入秋后,天气渐冷,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多事之秋,要预防以下几种皮肤病。皮肤瘙痒症 秋季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也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引发瘙痒。特别老年人,由于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皮肤更加干燥。另外,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吃一些辛辣刺激、口味较重的食物,也会加重皮肤瘙痒。防护措施:1.秋季不宜洗澡过勤,水温也不要太热,洗澡时不要使用碱性肥皂和浴液,以减少对皮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