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养生。暑季当防中暑暑季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以防中暑。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饮食以清淡为主暑季的饮食调养应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天气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之品,
民谚有“春困秋乏”的说法,进入秋天后,燥邪最易伤津耗气,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等不适,如不及时调养,免疫力低下会引发各种季节性高发疾病。防“秋乏”,中医食疗有方法,不妨一试。喝两款解乏茶 茉莉薄荷 :取茉莉花15克、薄荷10克、蜂蜜适量,一起冲泡代茶饮。此方适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惫的上班族饮用,但阴虚火旺者及孕妇慎饮。 莲子益智茶 莲子30克、益智仁10克,一同放入杯中,加沸水浸泡30分钟,调入适量冰糖即可。此方适合口苦咽干、疲倦乏力者,体质寒凉者不宜饮。吃点虾 中医认为,虾性微温,入肝、胃、肾经,虾肉
夏季烈日炎炎,万物盛长,却又暑邪当令,火热炽盛。正似《水浒传》云:“赤热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这一季节,正需慎养,古人虽为安然度夏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但总不离“清”之一字。清暑降温 夏日酷暑难耐,民谚说的“人到夏至边,走路要人牵”,生动地反映出夏至到大暑节气人们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养生首先要清暑降温。这就要求在生活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少吃多餐,一顿饭吃得东西越多,身体产生代谢热量也就越多,人会感觉越热,多余的热量还会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二是多用温水冲澡以清暑,特别适合在睡前进行;三是运动得法,运
时值大暑节气,自古以来此时夏日炎炎,甚为难过,诗人多有诗为叹,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夏夜叹》中写道:“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乘凉饮冷,以解暑热。但切莫贪凉,损伤阳气。养生的最高原则就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话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阳”。夏季那么酷热,竟然要养阳?还得从一则生活常识说起,冬天的井水(地下水)是温热的,而夏天的井水是清凉的。人与自然相应,夏季阳气蒸腾,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往往十分炎热。与此同时,体内阳
大暑已至,暑为夏季主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最易入心,可致人体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大量蓄热,造成中暑。心主神志,暑热之邪侵入人体,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性情急躁。“心静”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此时最宜安神定志,静坐练功。静坐功的要点在于调身、调心和调息。调身:就是端正身体的姿势。采用坐式,可盘膝坐,也可垂腿端坐。盘膝坐时,左手背安放在右手掌上方,然后两手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垂腿端坐时,宜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放平。身体务求平直,背部不能倚靠物件,面朝正前方
中医认为,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初发病时,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并带有咽喉肿痛。温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风清热、润肺止咳,常见的方剂有桑杏汤加减。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凉燥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常用的方剂有杏苏散加减等。对于发生燥咳的人,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润
夏季是最容易“上火”的季节,可能会引发中暑、咳嗽和呼吸不顺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积极地防治“上火”是我们夏季必学的知识。下面为大家介绍10种防治“上火”的食物。1、香蕉一般人认为败火以食香蕉为最好,中医认为香蕉性味甘寒微涩、无毒,具有清热止渴、清胃凉血、润肠通便、降压利尿等作用。对于口渴、便秘等阴虚肠燥或血热气滞者尤佳。若脾胃素虚、阳气不足的人食香蕉就会适得其反,反会使虚火更旺。2、西瓜西瓜是败火的宠物,素有“吃上两块瓜,药物不用抓”的说法,其除烦止渴、养心安神作用颇大,但对脾胃虚寒、寒积冷痛、便溏尿清的人
暑热症、热伤风、热射病……连日来,国内许多城市气温炎热,高温引发的各类疾病层出不穷。那么,当高温来袭,人们该如何应对各类罕见的“怪病”呢?反复低热或是中暑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时,即为中暑或暑热症。闷热天气里,一些婴幼儿反复低热,可又没有打喷嚏、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这有可能是“暑热症”在作怪。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因而在酷热天气体温调节失效,易发生中暑或暑热症。
高温下,人体汗液大量蒸发,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如果补充水分不足,会增高诱发缺血性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尤其是老年病人,由于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欠灵敏,大脑较迟钝,往往出现口渴也不敏感,不能及时进水,如果本身有高血压,就更容易导致热中风。老人要防热中风,首先要注意住房应保持阴凉通风,配置降温设备并减少过多的活动等。其次要常饮水,夏天出汗多,老年人要注意补水,即使感觉不渴,也要不时喝些水,汗多还应增加饮水量。在半夜或清晨可以适量饮水,这有助于保证充足的血容量并使血液稀释,对防止热中风十分有益。注意饮食也是预防对策之
在炎热的夏天,一方面在室外可因“中暑”而倒下,而另一方面在室内又可因“空调病”而倒下。对此,从保健的角度讲,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冷”的状态,不仅是冬天,夏天也会发生,如过度使用空调会感冒,身体甚至出现打寒战的情况,而且时有腹痛、头痛等情况。而“热”的状态,也不仅仅是夏天,如冬天在取暖房间穿着厚厚的衣服,同样有汗出的情况。下面介绍两个特效药,让您坦然应对夏天的“冷”与“热”。常温水:针对夏天的“冷”,夏天注意多饮水的人很多,然而过多喝冷饮致寒气聚于体内,同时体外又受到空调冷气的攻击,累加起来,身体则难以承
薄荷,又名番薄荷、苏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薄荷是一味药用蔬菜,又是一味居家良药。夏天食用一些薄荷,可以起到清心怡神、疏风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效果。中医认为,薄荷性凉,味辛,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疏肝解郁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肝气郁滞、胸闷胀痛等。《神农本草经》曰:“薄荷气味辛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本草纲目》言:“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清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此
咽喉肿痛、嘴角长泡、脸上冒痘、动不动就想发火……李先生这些天总感觉不太舒服,特别是假期,走亲访友、忙忙碌碌、生活不规律,这种症状更是加剧。虽说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挺影响心情和正常生活的。其实,有不少人到了初夏都有李先生这种情况,这些症状正是上火的表现。多数上火不适的患者,常常出现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皮肤干燥、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平和心态 保持心情舒畅专家指出,立夏后,天气渐热,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