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还会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另外大部分冷饮含糖量较高,过度依赖冷饮还会导致食欲下降,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人,更要少吃生冷食品。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专家提醒,秋季气候多变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皮肤瘙痒症 秋高气爽,空气中的湿度也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引发瘙痒,尤以双侧小腿多见。特别老年人,由于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皮肤更加干燥。另外,一部分人喜食辛辣刺激食物,也会加重皮肤瘙痒。防护措施:1.不宜洗澡过勤,水温不要太热,洗澡时不要使用碱性肥皂和浴液,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茶饮药膳祛暑热 中草药中有一类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为药食同源之品,选择这样一类药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饮药膳,实为夏季养生之佳品。荷 荷叶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之功效,夏季暑热容易导致食欲不振,以鲜荷叶烧粥、干荷叶泡茶可改善症状;其果实莲子心为去心火之佳品,泡茶喝有清火之功;其根茎为藕,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之功。荷之一物,可谓夏季解暑热之神品。金银花 有疏散风热、解毒祛湿之功,有防治风热感冒之功。煎汤放入热水中进行沐浴,可起到
健康包括“形”与“神”两个方面,养护身体、调理情绪是我们健康生活的必修课。时值秋季,应该以情志调摄为先,同时注意日常的饮食和起居。情志安宁 使秋气平 情绪、心理保健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切损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心理卫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就是说,精神愉快则能焕发青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通畅,正气旺盛,邪气就难以侵入人体;若是情志过极,精神上长期受到不良
转眼间,又到了农历五月了,到了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了,但是,五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禁忌你知道吗?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张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源于这样的理论指导,近些年来,每年夏天在很多医疗单位、大小诊所,有关冬病夏治的各种活动都做得如火如荼,当然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此谈谈对此特色疗法认识和应用的心得体会。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秋季养生,无论从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以养收为总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下面5个要诀:忌悲 中医理论认为,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反过来,肺气虚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所以,秋天自我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尽量收敛神气、平和心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润肺 秋天的饮食强调滋阴润肺。《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
夏季高温天气,人们普遍食欲下降,茶饭不香,甚至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不适,老人和儿童尤其如此。专家介绍,夏季炎热多雨,湿热之气较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如果外界气候湿热较重,湿热困脾,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肠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湿热较重的环境中,人容易困乏、食欲差,还容易腹泻,如何加强胃肠道的自我保健,顺利度夏,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调饮食防暑湿 “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粘腻,性趋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因此,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诗人原意也许仅是描写宜人秋色,但却于无意中说出了秋日养生的道理。秋季,尤其是晚秋时节,千树落英,草木凋零的自然环境和连绵秋雨、阴霾冷湿的天气,会给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带来郁闷、寂寞或迟暮之感,使人烦躁、伤感和思虑。这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对人体健康是极为有害的。林黛玉曾赋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此诗把秋天描绘的萧瑟、凄凉和悲哀,也流露出了林黛玉触景生情、多愁善感的不良的负
盛夏炎热,酷暑难当。一日,张先生下班回家,一身大汗淋漓,立即把空调开得冷冷的,还嫌不够,又对着电扇使劲吹,同时从冰箱拿出冷饮喝了一大杯,还用冷水冲了凉。哪知睡到半夜就开始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身痛,喷嚏不断,咳嗽不止,只好到医院来看病。医生告知张先生,这是因“人造贼风”而致病。《黄帝内经》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致病之“虚邪贼风”大多是气候异常变化所产生,多发生于气候与时令不相适应,表现为太过或不及皆属异常气候,都可使人发生疾病。 “人造贼风”则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虚邪贼风”,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心血管病患者自秋季起就开始增加,特别是在降温幅度大的日子里,冠心病患者和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尤其要多加注意。这是因为突然降临的寒冷刺激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冠脉痉挛。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有病变的血管缺血、缺氧加重,甚至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过度劳累、吸烟、情绪激动、饱餐(尤其是脂肪餐)、不规律服药或不定期检测血压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概率。因此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