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感受燥邪而发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以下是专家介绍的秋季养生17法:节食欲 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忌悲伤 放松心情,不要悲伤,这样可以养肺气护津液。常梳发 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面多擦 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舌舔腭 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齿数嗑 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吐浊气 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
炎热夏天,面对高温烈日,家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常女士,在夜市路边一个摊点上购买了一件防晒服。常女士闻到防晒服有一股人工皮革的气味,以为回去洗一下再穿就可以了。没想到水洗后穿上闷出一身汗,而且皮肤上冒出不少小红疹,瘙痒难忍。到底该如何挑选防晒服?越贵的防晒服是不是越好?选择专业防晒服“面对高温,应购买正规品牌的防晒服,劣质防晒服只会让肌肤无法‘呼吸’。”专家介绍说,很多低价防晒服只是商家赚钱噱头。因为,大部分低价防晒服采用的都是普通材料,根本没有防晒涂层,虽然能遮光,但挡不住穿透能力强的紫外线,而且缺乏相关部门
宜调精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宜空气好: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宜粥调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宜入睡早: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人们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宜出汗: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
秋三月,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天气干燥,故秋令主燥。“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秋季养生应注意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调节情绪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特别是身临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的深秋,常在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引起苦闷与垂暮之感。因此,秋季养生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喜悦溢于言表,可使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令进补的习俗,常言道“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令进补对体虚者的疗效也已被现代医学所证明。其原因有:一、补药、补品一般属温性的较多,适用于气温较低的冬季;二、腻滞厚味的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为人体所消化吸收;三、营养食品在冬季更易于保存,连续使用不会变质;四、客观上来说,人体为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环境,也需要增加营养和热量。同时,进补也是人们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需要。补肾填精,宜为温补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而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滋五脏的阴气,发五脏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以下禁忌:一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
夏季,常会使人出现口渴心烦、厌食、失眠等不适症状,这时服用具有消暑生津、清热解毒作用的药露,不仅能补充体内水分,解除烦渴,而且还有防治疾病的功效。下面介绍几款夏季常用的药露方:金银花露:取金银花20克放入茶壶内,冲入开水1000毫升,待凉后加蜂蜜15克即可服用。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是一味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治热痢的良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有较强的抑灭作用,常服金银花露,可防止夏季暑热症、泻痢、流感及小儿热疖、毒痱等症。菊花露:取白菊花10克,白糖10克,冲入沸水加盖浸泡片
一把蒲扇,几声蝉鸣,点点流萤,夏至已至,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古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在这赤日炎炎的夏日,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其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当神气饱满,体力旺盛。中医养生讲究“人与天地相应”,通过改善起居、饮食及情志来调节五脏之气,使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统一。夏天应遵循“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的规律,才能使外邪不易侵犯人体,达到颐养天年之功。夏气通心 养阳有道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气血运
中医治病养生讲求“天人相应”之理,遵循自然规律,顺时颐养,《黄帝内经》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最能体现“天人合一”优势特色。“四序相错行”“物新感节移”,又到仲夏,我国江南地区已进入梅雨时节。从运气角度看今年的气候特点:2018戊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中见太徵火运,全年气候寒热变化较大,雨水分布不均,夏天寒、湿会偏重。因此今年除了遵循“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的“夏三月”养生原则外,更要结合运气特点加以调摄。不可贪凉以伤阳中医重视
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期,像各种癣、痘痘、脓疱、皮炎、湿疹等。为什么这些皮肤病会在夏天频繁出现呢?中医认为:“湿”邪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病因。夏季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气温较高,湿与热相结,不利于皮肤水分蒸发,容易出现皮肤病。特别是儿童皮肤抵抗力较弱,天气炎热,大量出汗也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湿疹、足癣、股癣等皮肤病。夏季常见皮肤病的防治1、痱子病因:痱子是由于汗孔堵塞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尤其是在夏季的发生率很高,在颈、胸背、肘窝等部位发生的几率大,小孩可发生在头部、前额等处,出现痱子的症状多表现为皮肤发红,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丹毒比较容易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通常可诱发丹毒复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当皮肤受到损伤有破口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导致细菌侵入皮肤而引发感染,诱发丹毒的复发。此外,局部皮肤抵抗力下降也可诱发丹毒。脚气系真菌感染,许多人因脚气不及时治疗,引发瘙痒,抓挠后皮肤出现破损,会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另外下肢静脉曲张的人群,由于皮肤愈合功能差,一旦抵抗力下降,也
“最近天热,睡了一夜凉席,第二天就开始腰疼、腿麻。”56岁的市民常女士坦言,他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冬春天都没事,没想到大热天却犯了病。专家解释说,由于夏季温度高,人体皮肤暴露,表皮血管扩张,毛孔张大,天热贪凉极易导致“风寒湿邪”侵入,引起人体颈、腰、肩周、膝关节等部位出现疼痛,引发“夏季关节痛”。尤其是原有骨关节病的人夏季贪凉更容易复发。盛夏时节如何预防?专家给出以下建议。勿贪凉是关键夏季不贪凉是预防各种关节痛的根本。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原本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