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对于“宝”一般理解为智者、指路明灯等,但这种角色设定可能不利于后辈的成长,也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无法获得悠闲的晚年生活。那么,老人们应该如何做好家中宝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陈卓表示,有两类典型的家中宝,一是镇宅之宝,二是开心宝,全看老人如何选择。指导专家陈卓镇宅之宝必须得请陈卓表示,“家有一老”中的“老”肯定特指年龄,而这一年龄的限定在目前我们可以大概将其定在退休后。老人们在退休之后,其社会角色会逐渐减弱直至丧失,而家庭角色会逐渐增强,而受传统观念影响,
常大爷退休5年了,由于身边朋友少,儿女早出晚归,他整日呆在屋里,很少主动与人交流,于是心里总觉得压抑、闷闷不乐。客观说,退休后,老年人社交变窄,如果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缺乏与人交谈,思想和感情无法表达,这很容易引起诸多毛病。所以,老年人退休后,一定要学会走出户外,经常到公园、老年活动场所等地方走走,主动与人多交谈、闲聊。事实证明,在聊天过程中,老人无论是主动交谈还是被动聆听,都可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增添生活的乐趣,有助于身心健康和长寿。老人主动交流好处多多!防止过早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大脑衰退加快。谈
走出家庭,学点新东西,对消除老年的无助感,肯定会有帮助。 一、热爱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疾病缠身,有些人在晚年生活中会有心理空虚、生活乏味之感,从而出现大脑皮层抑制,心理疲惫,加速了衰老的进程。此时,引发对生活的兴趣,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是克服心理疲劳的关键。你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唯有你才是真实的。 二、交一帮老友 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圈子,老朋友、老同事,可能很难再见面,要结交一群新朋友,高兴的事说说,不高兴的事也说说,一吐为快,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1)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宜兴善卷洞中有一个钟乳石,从这方面看像骏马,而从另一方面看又像只绵羊。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从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看就可发现其积极的意义,从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半满的,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2)活到老学到老。要防止心理老、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
老年人唠叨可能是身体或者精神的衰退引起的,应该尽量多理解他们,不要用生硬的言语去强行阻止,以免伤了爸妈的心和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对立。唠叨主要有三个原因:1.生理上,特别是大脑组织的衰退而引起的。他们首先是对最近发生事的记忆减退,表现为“前说后忘”,明明已经说过的事,但说了就忘,等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次叮咛或反复询问。2.固执守旧还有留恋过去的“怀旧”心理。他们一般对过往的事记忆能力的衰退比较慢,所以他们总爱说过去发生的事情,喜欢说自己过去的经过,炫耀年轻时的本领,以及获得过的荣誉等。3.有的时候过于自信,
排斥心理多数老年人对抑郁症有较强的排斥心理,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或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症看做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把抑郁与觉悟低和品行差混为一谈,所以极力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生怕老年的声誉被否认,所以对于自己的抑郁状态十分固执,否认是心理问题,拒绝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不良状态,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调适能力。因此,让老人认识抑郁症的疾病性质,解除他们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和顾虑,让他们同意接受治疗这是第一步。曲解心理老人对于接受治疗的认识往往也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更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
老年人的心理变异,危害性不亚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多是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及老年精神病的诱发因素。如何克服心理上的变异呢?1、要有自知之明,正视自已的性格变异。弄清楚其原因及表现,自我克制,纠正,遇事三思。2、自我宽慰。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要承认自己的体力与智力不能与青年人相比,而且思想上也难免有落后的一面。这些是客观事实,不必自卑,也不要勉强做力不从心的事。3、丰富生活内容,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可以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中。还可以发展一些个人爱好,如养花、钓鱼、书法、绘画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
老年人由于体弱而容易患病。因此,老年人掌握对待疾病的心理卫生细识,对于防治疾病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对待疾病既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也不要疑神疑鬼。老年人对待疾病不要麻痹,不要掉以轻心,特别是被医生怀疑为肿瘤、冠心病时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免延误治疗的时机。但老年人对待疾病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即过虑、多疑。有些老年人整天担心自已生病,有一点不舒适就认为大难临头,忧心忡忡。这种消沉的心境持续下如反而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严重失调。我们这里举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突然问一个人:“你那儿疼痛?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内容很广泛,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老年人工作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对待工作问题上,一方面不要过于有紧迫感,否则易造成精神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不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否则降低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功能,加速衰老。老年人饮食的心理卫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因此特别要重视饮食时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常因情绪不安,心情不佳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因此,老年人每当吃饭前后,应力求心情平静与愉快,切忌生气、忧愁、寂闷等负性情绪。老年人在吃饭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心理上关于过去美味食物的想象、记忆与联想
患慢性病的老人容易产生以下几种病态心理:多疑和敏感多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此状态多在疾病发作缓解后出现,别人低声说话,会认为在议论自己或隐瞒自己的病情等。这种情况约占30%。恐惧和疑虑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病人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疾病本身,有时是因为工作忙而造成的紧张气氛,或一时不能彻底解除病痛而引起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占病人总数的70%。行为退化或角色过度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
一提起烤麸,很多人会想到上海的美味小吃——四喜烤麸,这道味道甜咸、冷热兼可的菜肴不但鲜香爽口,还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特别适合肥胖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食用。在各大超市的副食品货架上,可以经常见到外观像蜂窝一样的烤麸。其实,烤麸是由生面筋经保温发酵后高温蒸制而成的,它松软而富弹性,表面有很多气孔,是一种海绵状的健康食品。 据专家介绍,烤麸是介于豆类和动物性食物之间的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碳水化物的健康食物,每100克烤麸中蛋白质含量为22克,仅低于黄豆,而明显高于谷类及猪、牛、羊肉,但脂肪、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