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华贵的服饰,包裹的亦仅仅是躯体,唯有内心的强大,精神才会永远屹立不倒。所以,我们人生中的那些优美,源自于日常点滴的积累,源自于浩瀚知识中的穿梭,源自于无数挫败的洗礼。
一项新研究结果发现,左撇子似乎更容易遭遇心理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左撇子的人和习惯双手通用的人占总人群的比例仅为10%和1%,可他们罹患多动症、语言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比例却高达20%和30%,高于习惯使用右手的人。
临床发现,顽固性、长期性的失眠,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焦虑症引起的。但是,其中大部分患者却羞于承认焦虑症,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这与他们对失眠和焦虑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误区一:多数患者想单方面要求医生解决失眠的问题,却不愿意找寻更深层的原因。解析:对于因焦虑导致的失眠,关键的一步是先要治愈焦虑症,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误区二:患者受本身的知识所限,即使已经确诊有焦虑症,也拒绝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更担心周边的人会认为他有精神方面问题而遭歧视。解析:对于心理疾病,采取“掩耳盗铃”的方式往往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所
很多人做事力求小心谨慎,哪怕做完一件事也要问自己“这是最好的方案吗”、“到底行不行啊”……谨慎没有错,可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老是反问、质疑,可能有损快乐感。最新研究发现,对人们做完决定之后的行为和心理感受等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与完成任务就“甩手不管”的人相比,那些有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反复检查,并且追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啊”、“不会出错吧”等习惯的人,不仅心理压力较大,而且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会降低,快乐感也大为减少。美国心理家表示,这种反问和质疑会给心理带来“二次负担”。因此,既然事情已经做了,不如
谵妄是空巢老人不容忽视的一种心理疾病。老人有时候搞不清时间、地点,认知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错觉和片断的幻觉或妄想,很可能是谵妄。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是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表现有定向力障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及自身认识障碍,并产生大量的幻觉、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内容多为生动、逼真而鲜明的形象,如看到昆虫、猛兽、鬼神、战争场面等。谵妄其中的一个特点是昼轻夜重。出现谵妄的老人晚上容易睡不好、躁动、兴奋,还易吵闹。白天好好的,晚上表现异常,如果身边没有人
台湾《康健》杂志提醒我们,我们拥有的其实已经很丰富了,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关掉大脑“获取”欲望的按钮,告诉自己已经够了。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指出,追求幸福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脚下不停地跑,可还是停留在原地——直到你学会享受跑步过程带来的快乐。疯狂购物、享受美食等强烈刺激带来的满足感并不会持续太久,修身养性、与人为善,用热情和真诚对待生活,才是幸福的催化剂。想靠数着自己拥有的东西找幸福,幸福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学会满意,是幸福的前提。
很多老年人一生辛劳,年轻时忙工作,中年时忙家庭,好不容易退休了,还要为了让孩子、孙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操心、奉献“余热”。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老人活着10%为自己,20%为子女,70%为孙子。可如果只懂奉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很容易感到孤独。一方面,他们一生操劳,希望年老后得到更多关爱,但很多时候,子女不能在身边日夜相伴,让老人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如果总是把自己曾经对家庭的付出挂在嘴边,儿女们会感觉负担很重,不知道到底怎样做父母才会满意。其实,先懂得珍惜自己,别人才会珍惜你。与其期盼着家人关心,老人倒不如自己
会做三件事——会关门、会计算、会放弃人一辈子有几天?我的回答是“3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3天”中“今天最重要”。把每一个今天过好,首先是会关门,把通往昨天的后门和通往明天的前门都关紧了,人一下子就轻松了。其次是会计算,一是要学会计算幸福;二是要学会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最后是会放弃,请牢记先舍后得,舍了才会得。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算了,钱包被偷了,算了。对于既成事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说不要紧,要心胸豁达,乐观处事。会过去的,有一首流行歌曲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若情志变化剧烈,阴阳平衡失调,则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因此老年人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为心志,心主血脉、主神志。过喜则会伤心,常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多汗出、胸闷、头晕、头痛、心前区疼痛,甚至神志错乱、喜笑不休、悲伤欲哭、多疑善虑、惊恐不安等症
中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意味着,老年人将成为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群体。在不少人眼中,老龄化就是沉重的负担,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认为自己正在成为社会的包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个与之相关的健康话题就摆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老年心理教育。老年心理教育是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身体状况发生的变化,对老年人群进行生活指导、健康宣传和心理疏导,使他们能消除身心健康的障碍。老年心理障碍有多种表现,首先是孤独感,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常常会有茫然、失落和无用感。现在的老人大多经历生活的磨难,对住房
指导专家于东辉家中有学生或白领的老人肯定或多或少听说过“周五综合征”,即指每到周五许多白领因期待周末工作状态下降、效率降低,有的人甚至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但其实“周五综合征”不只属于工作的中青年,老年人也会出现。不过起因并不是“周五”,源头完全在于“孩子”。每到周末,孩子放假了,老人们因为期待孩子回家或担心孩子这周能不能回家而感到不在状态或产生焦虑症状。与之类似的还有“周一恐惧征”的出现,本意指有很多白领在周一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疲乏、焦虑易怒等,严重者还往往伴有心悸、盗汗、精神恍惚等症状。而老人
张大爷是退休教师,虽已不在教师岗位上,但在生活中还是喜欢处处给人“上课”。面对家人或晚辈对某些事的讨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先否定,然后炫耀自己的学识、经历,一套一套地说自己的见解,要求年轻人听他的建议。大家觉得其看法未必正确,碍于情面,不好直接反驳,嘴上附和,但私下对其好为人师的做法极其反感。《孟子·离娄章句上》里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么,这一类人为何不受欢迎呢?首先,倾诉者更多的希望宣泄情绪而不是要具体建议。人们在犹豫不决时会急躁和焦虑,向旁人诉苦和抱怨,不过他们此举常常只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