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冬天出现手足冰冷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保暖:随着气温下降及时增加衣着,穿戴保暖性能好的手套鞋袜,手足可经常擦些油脂。2、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有人测定,当情绪激动时,手的温度可很快地从℃降至24℃,平静后才缓慢地恢复。3、保证充分的营养,食用有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增加机体的产热量。 4、坚持冬季锻炼,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每天以温热水浸泡手足或按摩四肢,以改善四肢血液的局部循环。5、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壮健身的中药,如人参、蜂皇浆、附子等,有人认为附子对老年人手足冰冷有较好的疗效。6、如手足冰冷
冬季气候寒冷,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体温调节和耐寒能力下降,各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所以冬季老年人加强对身体器官的防护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做足防护措施,养生保健专家建议从鼻、脑、心、胃和皮肤入手。护鼻鼻是呼吸系统的“门窗”。老人鼻黏膜的血运减少,鼻对病菌的黏附和对冷空气的加温作用便会减弱,以致带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心肺疾病。鼻的防护包括鼻按摩,坚持用凉的盐开水洗鼻,并且不去人多且密闭的公共场所,减少病菌对鼻的侵袭,外出时尽量戴上口罩,减少冷空气
中医专家说,中医养生保健学中有“以待日光”的说法,即日出阳气上升后老年人再外出活动,比日头出来前要好。因为春寒料峭,身体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过早外出活动,容易因寒气入侵而致病。同时,专家指出,冬春交替天气忽冷忽热,老年人的健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到了高发期。如果老年人锻炼的时候感觉胸闷、心慌,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切不可麻痹大意。而且,上午八九点钟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他说,最简单、最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就是走路,感觉微微出汗、气喘了就可以停止。关节疼痛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
睡眠的姿势,不外乎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和俯卧位4种体位。 仰卧位时,肢体与床铺的接触面积最大,因而不容易疲劳,且有利于肢体和大脑的血液循环。但有些老年人,特别是比较肥胖的老年人,在仰卧位时易出现打鼾,而重度打鼾是指出现大声的鼾声和鼻息声不仅会影响别人休息,而且可影响肺内气体的交换而出现低氧血症。 右侧卧位时,由于胃的出口在下方,故有助于胃的内容物的排出,但右侧卧位可使右侧肢体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回流而出现酸痛麻木等不适。 左侧卧位,不仅会使睡眠时左侧肢体受到压迫、胃排空减慢,而且使心脏在胸腔内所受的压
午睡首先一定要选好环境,在室内睡午觉,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觉,睡午觉时机要掌握好,不能吃饱饭后立即睡觉。午睡首先一定要选好环境,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荫下睡觉,因为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容易着凉感冒。其次,在室内睡午觉,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睡觉,而应在床上睡,这样不会造成氧气吸入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亦可避免因伏案睡觉带来的压迫眼球、手腿麻木等情况。再次,睡午觉时机要掌握好,不能吃饱饭后立即睡觉,刚吃过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老年人上下楼梯与之非常相似。医院收治的走楼梯受伤者中,意外大多发生在下楼梯时。 为什么老年人下楼梯时容易发生意外?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体质较差,肌肉及韧带的弹性、张力大不如青壮年时期,稍有状况就难以控制。再有,老年人反应较慢,中枢控制力差。比如,他明明是想把脚放在楼梯台阶上,做到的却可能只是脚悬在半空或全空,当意识到情形不对时,又不能及时加以纠正。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时极易骨折。所以,为了避免伤害,老年人下楼梯时最好侧着身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双手扶楼梯扶手,增加了安
腋窝俗称“胳肢窝”,位于肩下方,上臂与胸臂间凹陷处,为颈部与上肢间血管和神经通路,是腋窝动脉、静脉、臂丛、腋淋巴结群组织的集合处。按捏腋窝可使人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延缓衰老。首先,可大大增加心肺活量,使全身血液回流畅通,高效促使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其次,可使体内代谢物中的尿酸、尿素、无机盐及多余水分能顺利排出,增强泌尿功能,并能使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更健康;其三,可使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官装置在接受外界刺激时更加灵敏。 夫妻间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不仅可帮助消化、健脾开胃、增加食欲,而且还能防治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较大。此时,公众在起居和衣着上应该有所讲究,起居宜“早卧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冻”。秋季起居秋季在起居上之所以要做到早卧早起。是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秋季防秋冻“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
少吃多睡益健康,每逢节日,因走亲探友,迎宾送客,娱乐活动等常使人处于紧张忙碌之中,如果疏于休息,劳累过度,极易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加上举家欢聚,喜悦兴奋太过,常常会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及高血压等。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切莫硬着头皮承受力所不能及的过度劳累,必要时应该“退避三舍”,可适当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不碍健康的活动。少吃节日中,餐桌上多美味佳肴,不可贪吃暴食而摄入太多的高脂肪食品。科学研究表明,暴食后消化器官负担加重,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心脑等重要器官相应缺血,易诱发心绞痛,特别是高
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老年人行动迟缓,并可能增加身体变残的风险。造成老人维生素D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每日进食的食物内含维生素D太少,以及日照不足。科研人员把976名65岁以上、平均74.8岁的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体能测试,其中包括行走速度、平衡能力和握力等。研究还考虑了其他能够影响老人活动能力的因素,如体重与身高的比例、精神与季节因素、身体条件、有无贫血疾病等等。最后的结论是,凡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老人,他们的体能和握力都要比维生素D正常的同龄老人低5%到10%。研究报告称,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四
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应常做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唾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若按此法早晚各做一次,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另外,老年人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以收敛神气,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抵制燥邪的侵袭。
温度 室内温度以18-20摄氏度为宜。室温过低,老人易着凉、感冒;室温过高容易使人疲惫、精神不振。湿度 家庭内最佳湿度应是50%-60%。湿度大,使人感到潮湿、气闷;而空气过于干燥,人体会蒸发大量水分,引起皮肤干燥、口干、咽痛等不适,尤其对老年呼吸道感染病人,会因痰不易咳出而加重病情。通风 晨起,开窗通气,可排出室内废气,让新鲜空气补充进来,一般居室开窗20-30分钟,室内空气即可更新一遍。噪声 研究表明噪声50-60分贝时,一般人就会有吵闹感。对有心脏病的老人,安静则是一种治疗手段。家庭中创造一个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