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后,经常头痛,有时会持续一周左右,睡不着也吃不下。”最近天热,39岁的常女士饱受头痛的困扰,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李燕主任介绍,头痛是脑病科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其病因复杂,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作为许多严重疾病的伴随症状而出现。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饮食改变、日照强、休息差等多种原因,是头痛的高发季节。酷暑炎热,如何减少或避免头痛的发生,李燕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调节饮食 夏季炎热的气候导致人们普遍进食量减少、饮食不规律,容易影响到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可诱发偏头痛发作。动物脂肪、内脏、奶酪、巧克
炎炎夏日,乡间点点蛙鸣的池塘里,常见绿荷点点,荷扇摇摇,荷花含笑,一派美妙的田园风光。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人李渔的《芙蕖》,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名篇佳句,都给人留下了荷的清香,荷的风韵,荷的高洁品格。赏荷除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外,荷叶、荷花、荷梗还是一味中药,亦食亦药。《本草纲目》载,荷叶,味苦、平,无毒,入脾、胃经,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荷花,味苦、甘,无毒,归心肝二经,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荷梗,能清热解暑、
进入伏天以后,不少人常会感到十分难受,极不舒服,出现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头昏头重,无精打采,浑身没劲,胃口不开等表现,并为此叫苦不迭。这种为夏日所苦的现象,民间谓之“苦夏”。苦夏又称疰夏,它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三伏适逢古代所称长夏季节,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日照强,雨水多,外界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空气流动小,这种特殊的气候,影响了人体散热,使得汗液难以蒸发,以致体内大量蓄热,内环境平衡失调,于是产生了上述烦闷不适、苦不堪言的感觉。身处苦夏之中,在“吃苦”的同时,要做好自我调整,首先
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来看,2016年为丙申年,本年常规运气特点为水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今年夏季有其特殊之处,本身水运太过,再加上“土气”来报复,土属于“湿”,南方很多地区正在经历的洪水之灾,让我们对此论述印象深刻。此外,《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其变冰雪霜雹”,此前许多实际气象资料,也证实了今年多地反复出现冰雹天气。在运气因素影响下,今年可出现“邪害心火”,临床多见身热烦心躁悸、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等症,夏季(相当于“三之气”,大约5月20日至7月22日这一时段)受司天在
运气即外在大自然的环境的特点,根据运气的不同,调节内在人体的偏颇,方可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水火免侵。丙申年夏季,三之气,运气特点可谓“水火交争”,因岁运为岁水太过,即全年将寒气流行,《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星辰,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可见丙申年一年之中喘咳、肠鸣腹泻等寒湿之症及烦心躁悸之症均多发,但是当下三之气主、客气均为少阳
夏季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这一阶段气候主要特点有三个,夏热夏长: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太阳早升晚落,昼长夜短;多雨挟湿:夏季天气变化迅捷,骤雨无时,加之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易挟湿气,尤其是江南“黄梅”雨季,更易多湿;阳气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黄帝内经》早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之明训。中医养生注重调整天人关系,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节序、运气的变化,以调整起居饮食,调摄情志,最后达到“欲求最上之道,莫
入夏后,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较大,人体生理状态随之发生了一定改变,如不注意,很容易引发疾病。春夏交替季节,切忌贪图冷饮凉食及突减衣服,以免引发胃肠道及骨关节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有慢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入夏养生注意以下几点,有利于人们顺利过渡到夏天。起居有常 入夏之后,早晚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添衣,以防受凉引发疾病。进入夏季以后,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适当调整个人的睡眠时间,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
每当盛夏来临,很多人常常自己给自己当医生,想当然地认为“我上火了”,于是纷纷展开“清热降火”的系列行动:轻者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苦瓜、冰淇淋等;重者吃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龙胆泻肝片等。其实,我们人体是一个充满智能的机体,我们的身体有好多“哨兵”:牙齿、阑尾、扁桃体等。本来一旦我们的身体有异常时(通常是上火),这些哨兵会立即做出反应通知大脑。聪明的人这时候就应该调整心态,检讨自己,让自己平和下来。中医说“劳心思虑,过耗其实”,大致意义是太劳心了,开心过了头或者劳累家务过了度,就容易伤神,就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凉风动水,荷叶卷着蜻蜓的影子,听来很消夏,可小“心”慌慌。暑热逼人多流汗,易伤心血。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练要以静为主,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中医常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
夏季到了,气温越来越高,人们的情绪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那您知道什么是夏季情绪病吗?您知道心情烦躁如何自我调节吗?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当您遇到连续的高温天气或者外界大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应,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夏季的高温无处不在,人们也
进入夏天,不少人这样的体验,容易疲劳,懒懒的没力气,食欲不好,头晕胸闷,多汗烦热,口苦欲饮,胃肠不适,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失眠多梦,怠惰嗜卧,大便不调,形体消瘦等,俗称“苦夏”,中医叫“疰夏”。“无病三分虚”是怎么回事?夏季人体最容易感受暑湿之邪气,尤其在炎热多雨的三伏天,暑湿之邪往往乘虚而入,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或壅滞三焦或困阻中焦等。“脾喜燥恶湿”,湿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亏虚,平时肠胃不好的人,或贪凉喜冷、情绪抑郁、挑灯夜战之人,更容易出现苦夏的症状。其次,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
“为什么我上火了,天天喝降火茶,非但没用,上火还变严重呢?”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便上火现象没有加重,也会新添一些其他问题,如拉肚子、口干、皮肤长痘等现象。其实,夏季湿气重与上火,是因为因为症状相似,才很容易被混淆。湿气重,又分为寒湿、湿热。湿热体质这种体质形成原因主要是夏季天气热、湿气大,湿、热合并进入体内。或者因为湿气长期不除而化热。也可能是阳气过盛导致。表现 湿热体质表现身体发热、舌苔黄、小便黄、皮肤与眼睛黄、皮肤长痘、情绪暴躁、易疲乏、便秘或大便溏稀。正因为湿热体质的这些表现,让很多人误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