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连续的暴雨,不仅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不适。那么,如何在闷热潮湿的夏季,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高发,下面来听听专家给出的建议。保持皮肤干燥每逢夏季暴雨过后,皮肤科接诊的患者就会增加不少。其中多是因为过敏体质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皮肤被污染的雨水浸泡,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被真菌、细菌侵袭造成皮肤感染,从而出现下肢肿胀溃烂、丹毒、脚癣、甲沟炎等问题。另外,由于天气闷热潮湿、蚊虫滋生,皮肤被蚊虫叮咬后容易引发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黄豆、蚕豆般大小,呈梭形红丘疹、丘疱疹分布,患者自觉感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暑季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经常会下雨。热蒸湿动,湿气弥漫空间,此时人体最易被“湿邪”入侵。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极爱与风、寒、热等邪气互通,且难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夏季属火,火性为阳,火气通于心,因此夏季保健重在祛湿养心,需顺应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振作精神,勿生厌倦之心,使气宣泄,免生郁结。湿邪入侵的表现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因此,防
夏,是怒放,是生长。适度“放纵”以待秋。夏长正是为秋收,自然之法则。“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将临,雷雨增多,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时节。此时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应顺之。故,立夏养生重在养心,“使志无怒”。所谓休养生息,正逢其时。夏三月人的阳气集中于心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分,太阳位于黄经45°。立夏是告别春天、进入夏天的标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三
“立夏”节气,意味着夏季的到来。夏季伊始,如何养生才利于健康呢?专家介绍,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立夏后,人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专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调养 增酸减苦中医认为“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立夏时节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夏季应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等。少吃苦味食物,并不代表任何苦味食物都不吃,例如苦菜、苦瓜、莲子等食物有清心火的作用,很适合夏季食用。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容易烦躁上火,食欲也会
夏季气温高,想要顺顺利利的度过夏季就要注意防暑降温。据了解,中暑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产生的,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高辐射,也就是俗称的干热,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另一种是高温、高湿度,即夏季常见的湿热天,人体不能正常排汗,皮肤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大大增加,心衰发生率和心脏病死亡率也会增加。心脏病专家表示,避免中暑重在预防。适当喝些盐水 夏日防中暑,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
夏季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冷饮或者从冰箱取出食物直接食用,为此专家提醒这种习惯一定要警惕“冰箱病”。1、冰箱头痛刚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食品,如果立即进食,将明显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产生头晕、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2、冰箱肺炎冰箱如果平时不经常清洗,冷冻机的排气口和蒸发器处很容易繁殖真菌,过敏性体质者或儿童吸入这种带菌的空气后,很容易出现咳嗽、胸痛、寒战、发热、胸闷、气喘等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冰箱肺炎”。3、冰箱胃炎大量摄入冰箱内的冷藏或冷冻食物,胃肠在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诱发上腹阵发性绞
每到夏季,不少人为了解暑热,贪吃冷饮,这些冰凉的食物大量进入肠胃后,刺激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严重还会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另外大部分冷饮含糖量较高,过度依赖冷饮还会导致食欲下降,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人,更要少吃生冷食品。
中医养生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时值夏季,大众应根据夏季的时令特点来科学养生。茶饮药膳祛暑热 中草药中有一类药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为药食同源之品,选择这样一类药食同源之品,配成茶饮药膳,实为夏季养生之佳品。荷 荷叶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之功效,夏季暑热容易导致食欲不振,以鲜荷叶烧粥、干荷叶泡茶可改善症状;其果实莲子心为去心火之佳品,泡茶喝有清火之功;其根茎为藕,有生津止渴、清热凉血之功。荷之一物,可谓夏季解暑热之神品。金银花 有疏散风热、解毒祛湿之功,有防治风热感冒之功。煎汤放入热水中进行沐浴,可起到
转眼间,又到了农历五月了,到了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了,但是,五月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禁忌你知道吗?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源于这样的理论指导,近些年来,每年夏天在很多医疗单位、大小诊所,有关冬病夏治的各种活动都做得如火如荼,当然也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此谈谈对此特色疗法认识和应用的心得体会。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夏季高温天气,人们普遍食欲下降,茶饭不香,甚至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不适,老人和儿童尤其如此。专家介绍,夏季炎热多雨,湿热之气较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如果外界气候湿热较重,湿热困脾,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肠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湿热较重的环境中,人容易困乏、食欲差,还容易腹泻,如何加强胃肠道的自我保健,顺利度夏,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调饮食防暑湿 “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粘腻,性趋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因此,夏
盛夏炎热,酷暑难当。一日,张先生下班回家,一身大汗淋漓,立即把空调开得冷冷的,还嫌不够,又对着电扇使劲吹,同时从冰箱拿出冷饮喝了一大杯,还用冷水冲了凉。哪知睡到半夜就开始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身痛,喷嚏不断,咳嗽不止,只好到医院来看病。医生告知张先生,这是因“人造贼风”而致病。《黄帝内经》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矢石”。致病之“虚邪贼风”大多是气候异常变化所产生,多发生于气候与时令不相适应,表现为太过或不及皆属异常气候,都可使人发生疾病。 “人造贼风”则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虚邪贼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