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护心,平稳地度过夏天,专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运动适量 高温天气运动以散步或者慢跑为宜,不宜做剧烈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完要及时补充水分。切忌在烈日和潮湿憋闷的环境下活动,要避开早晨6时~9时,因为此时段为冠心病高发期,宜选择在傍晚后凉爽的时候锻炼,一定避免从室外回来后,对着空调长时间直吹冷风,这样易使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血管患者发生意外。空调温度25℃~26℃左右为宜。情绪平稳 要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血流通畅,才能远离
农历六月,古称长夏,此时至夏末秋初,自然气候有一个显著特点,即雨水较多,湿气偏盛,因而如同春风、夏暑、秋燥、冬寒一样,湿就成为长夏的主气。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而人为湿侵,又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热蒸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同时,湿邪还易与暑邪相兼,以致湿遏热伏,交织难分,这也是人们总是感到闷热不去,身体不舒服的主要原因。另外,阴雨连绵,空气潮湿,室内一些物品,特别是衣物等容易返潮,甚至发生霉变,引发霉菌感染。中医认为,湿为阴邪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为躲避高温天气,很多市民选择宅在空调房里。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出现全身疲乏、酸痛、昏昏欲睡、无精神,甚至恶心、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就是所谓的“空调病”。空调病最主要的危害是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减弱人体适应性,常处于空调房中的人很容易感冒及引发关节炎、鼻炎、脑梗等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何防止“空调病”,专家给出以下三点建议。正确使用空调温度不要调的太低 使用空调的房间温度最好控制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以不超过5℃为宜,这样的温度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感冒的发生,也是人体最适宜的温度。出汗时别对
夏天被蚊子叮咬是件很烦恼的事情,越挠越痒不说,还不易消退,甚至引起红肿、发炎。其实,日常生活中就有一些天然止痒“材料”,用起来也比较安全,不妨一试。柠檬汁、芦荟汁 柠檬呈酸性,芦荟为凉性,都有收敛皮肤血管的作用,能快速赶走瘙痒感。可将柠檬、芦荟榨成汁,然后用棉签蘸着涂擦叮咬处。茶叶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能杀菌、消炎、止痒。可放少许茶叶,加水,将其捣烂成糊状后外涂。西瓜皮 西瓜性凉,能快速降温,接触皮肤后其水分蒸发能带来一定的清凉感,从而快速止痒。可用西瓜皮来回擦拭被叮咬处的皮肤。碱水、肥皂水 蚊子的唾液中含
近两天,经历炎热酷暑的人们终于感受到了凉意,晚上睡觉不再“水深火热”了。于是,晚上睡觉时打开窗户,让自然风吹进来成为不少市民的选择。但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夏夜睡觉过分贪凉,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吹风时间过长,会引发感冒、关节炎、面瘫等疾病。夏季为了通风凉快,很多人会放弃使用窗帘,这样室外风就长驱直入。有人图凉快,在窗户旁边或直对着通风口睡觉。专家指出,随着夜晚温度降低,风里会带来寒气,同时,人体入睡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机体抵抗力下降,风寒由此会乘虚而入。所以,在睡眠时,最好不要让风直吹身体。同
夏季天气炎热,昼长夜短,降雨增多,湿度也逐渐增加,让人感觉湿热难耐。即将进入小暑时节,小暑节气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而人体阳气在外,脾胃相对空虚,很容易出现寒热错杂的状况。脾脏位居中焦,运化水谷,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困脾,会造成脾胃运化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饱胀,或者肠鸣腹泻等症状。小暑节气,应注意清热祛暑,以清淡为佳。不宜多食辛辣,使火热更盛,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痤疮等症情。从养生角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过食辛辣后,汗孔扩张,会造成阳气流失。宜多饮水,补充水分,多食西瓜、黄瓜、丝瓜、
疰夏又叫苦夏,又称为“夏热综合征”,是平素体质较弱和脾胃功能欠佳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小孩、妇女,在酷暑时节,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多而感受暑湿邪气,所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疰夏的预防和调养,既要未病先防、避暑防湿,亦要合理调治。未病先防疰夏的发病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临床疰夏多发于老弱妇幼,平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或口干、自汗或盗汗、便稀或便干等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变生其他疾病者。因此在夏令之前,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生脉颗粒
到了一年当中最热的大暑时节,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37℃以上的高温天气,市民要注意要做好防暑工作,避免引发中暑。除了预防中暑外,还要注重养生。宜喝健脾补胃粥大暑时节,易出现脾胃湿热、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这些食材都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少喝冷饮大暑天气炎热闷湿,很多人为了解渴就猛喝凉水,一次性喝过多的水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所以渴了要先少量喝水,缓一会儿再喝,最好是喝温开水,不要喝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欢宅在房间,吹着冷风,吃着冰淇淋,或者再来点冰镇西瓜,却不知“冬天当冷,夏天当热”。一味贪凉食冷,会导致身体各种不舒服。夏季天热,人体毛孔开放,气血向外走,贪食冷饮,最容易损伤人体阳气。此外,夏季雨水过多,脾的湿邪相对较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此夏季的衣食起居,更应注意保养人体阳气,不要太过贪凉。正如《黄帝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受损,会导致很多疾病。因此,夏天应当“热”着过。饮食忌过于生冷《寿世保元》中说:“夏日伏阴在内,暖食尤宜。”现实生活中,冷饮啤
这几天微信被炎热天气的各种段子和避暑搞怪图所刷屏。热的正常吗?措手不及吗?其实不然。根据中医运气学说,今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总的天气以燥热为主,雨水相对偏少,局部地区可因“燥极而泽”,出现短暂小范围密集降水。《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记载:“阳专其令,炎暑盛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另外,今年上半年实际气候特点,是热的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按照中医五运六气专家顾植山的分析,今年有“郁火”存在。自然界五运六气有“胜复郁发”的自我调稳机制,有“郁”则有“发”,目前的高温,受到上半年的“郁火”得以发出的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较有特色并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之一,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顽固性咳嗽等,所谓“夏治”是指选择夏天炎热季节,采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冬病夏治”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中国农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平衡,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
苦夏难熬,尤其是三伏天,常令人叫苦不迭,苦不堪言。面对高温酷暑,在补充矿物质时,人们首先会想到作为盐的成分的钠,其次考虑到钾钠平衡而补充钾,但往往会忽视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铁。伏天头晕原因可能缺铁在伏天,人们常感到疲乏、头晕,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其实仔细检查,常会发现有隐性缺铁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炎夏大量出汗,体内的铁常会随汗液而排出;二是盛夏食欲不佳,人们多选择口感好且清淡的饮食,容易造成铁分不足。从而导致类似于体位性低血压的站立眩晕或头晕现象的增加。铁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营养素,体内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