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境界是物理消暑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第二种境界是饮食消暑法。据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人已较注意用清凉的饮食消夏防暑了。清热防暑的食物已很丰富:西瓜、荷叶、绿豆汤、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至明清,伏日最盛行吃莲子羹汤。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还有绿荷包子、杨梅、鲜藕、鲜菱等近十余种。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为多,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温、平、辛。功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或泻火解毒、养心宁志、健脾益胃。第三种境界是休闲静心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旺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阴阳的消长中,夏季又是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而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这在中医学中谓之“天人相应”。三伏天是夏季中最炎热的时候,冬病夏治多选择在三伏天两阳充盛之时,病邪往往随阳气的升发而外透,此时借助于某些具有发散功能的药物,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可以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整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伏贴”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咳嗽等疾病,已在临床应用十多年。不少咳喘患者贴了“三伏贴”以后,冬天哮喘发作的次数
夏季是一年之中的第二个季节。北半球最高的温度就出现在夏季。《黄帝内经》称:“夏二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夏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的季节。人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并且让身体适量出些汗,使体内的阳气及时得到宣泄。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心属夏气,也就是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
糖尿病患者 许多糖尿病患者喜欢出门活动筋骨,如郊游、游泳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降低体重、增添生活乐趣,还可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但是,锻炼的方式及运动量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可每天锻炼1~3次,每次15~30分钟,不要过分劳累,锻炼方式以广播操、打球、散步、跑步等为宜。并要求膳食、运动与药物之间协调,三者均做到定时定量,以避免在旅游或锻炼时出现低血糖症状。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一些水果糖、饼干、馒头、面包等,以便及时改善可能发生的低血糖症状。慢性肾病患者 肾病患者在夏
不知不觉立秋了。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何会出现秋燥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
炎炎夏日,气温很高,湿度也大,尤其在南方地区,三伏天常被戏称为“桑拿天”。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人体通过热辐射和出汗蒸发散热的方式会受到很大的阻碍。为了防止中暑,人们选择各种方式降温纳凉。但有些时候人们往往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因过度贪凉而感受了寒湿。夏日汗出较多,中医称之为“腠理开泄”,即皮肤毛孔开放;另一方面,夏日阳盛于外,体内阳气相对薄弱,低于外邪的能力下降。这种状况下寒湿之邪更易侵袭人体,伤及皮肤、胃肠、肌肉等。加之夏日久处空调环境下,且温度低于26℃,加之衣着单薄,露肩、露脐、露腰、露膝;室内外
盛夏酷暑,人们都非常重视防暑降温,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寒湿之邪对人的伤害。殊不知炎炎盛夏,特别是夏秋之交的七、八月间(古称长夏),由于多雨,湿邪当令,所以寒湿之邪伤人更甚。临床实践证明,在夏季发生的疾病中,寒湿之邪引发的疾病往往占绝大多数。寒湿之邪可致病寒湿为阴邪,皆伤人阳气。寒邪具有重浊寒冷、凝滞收引、澄澈清冷等特点;湿邪具有潮湿、黏滞、重着不易速去等特性。湿邪致病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受外界环境中湿邪的侵袭而致病;而内湿则是素体脾肾阳虚,又遭受饮食生冷的侵扰,湿邪难于运化而致病。在夏秋之交,寒湿之邪最常
5月5日是24个节气中的立夏之日。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此时,植物繁盛,雨水增多。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立夏之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相应发生一定的改变。顺四时是养生的首
今日迎来立夏,中医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后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公众要慎防肠胃疾病等三种疾病的发生,饮食则宜清淡。中医养生专家表示,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明显升高,头痛病、皮肤病、肠胃疾病等开始侵害人们的健康。夏季的高温、闷热、雷雨、大风、天气骤变,常会诱发或加重头痛。应对夏季头痛,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可通过调剂饮食、补充水分,消暑降温、注意休息等手段进行保守治疗。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公众要常洗澡、勤换衣服,被子、毛巾等经常漂洗消毒。尽量少到蚊虫多的地方,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夏季还是细菌性痢疾、急性肠
立夏时节,时值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于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应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平时可进行以下食疗:益气养心粥 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莲子30克,粳米200克。将太子参、山药、莲子、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而自古以来中医也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中医讲究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但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是不能吃姜的。增加食欲防胃病无论是蒸鱼做菜,还是调味作料,生姜绝对是桌上一味,其辛辣滋味可去鱼腥、除膻味,菜汤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下面我们从饮食、起居、运动三方面来阐述夏季养生的特点:饮食:1、多吃瓜类: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