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风痹。”——语出丘处机《夏季摄生消息论》释文:夏三月属火,功能是长养,夏天心气旺,味属苦,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火能克金,肺属金,味主辛,本就心气很旺盛的夏季就不要再加苦味,以致心火更旺,而应多吃辛辣来养护肺气,免得心火旺灼伤肺气。过旺的心气用念“呵”字来疏泄,念“嘘”字来顺心气。夏季心气旺而肾气衰,虽感觉太热,但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老人尤其要谨慎养护。另外在檐下、过廊、弄堂、窗口都不可纳凉,
很多人误以为热天要吃冷饮降温,洗冷水澡冲凉,其实这是些误区。冷更容易造成血管的收缩,不利于身体排汗与热量的散发,只能图一时凉快。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除热才是较好的养生方法。热水澡。其实夏天洗热水澡虽然会出很多汗,但热水会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人体的散热。热毛巾擦身。每天用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古人云:“睡前洗脚,胜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季节,五行中属火,对应的五脏是心,因此心火易旺盛,耗气伤阴,导致脸部红热、心浮气躁、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情形,也是最容易感到疲倦、乏力的季节。常吃以下四种养心食物,可清热泻火,但常吃易伤体内阳气,建议一周吃2~3次,另体质寒凉、脾胃虚弱如手脚冰冷、易腹泻者,不适合吃。润肺滋阴 莲藕功效:性味甘寒、可清热止渴、润肺滋阴。这样吃:先取0.5钱莲子心,加600毫升水先大火煮滚,再加30克莲藕并切小块,以小火续煮10分钟,最后加入半颗去皮并切小块的水梨,酌量加冰糖调味,焖煮5分钟即可,可降火气,改
香薷饮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香薷、厚朴、扁豆三味药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黄”之称,长于疏表散寒,祛暑化湿;扁豆清热涤暑,化湿健脾;厚朴燥湿和中,理气开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内化暑湿之效。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夏月酷暑,暑热往往夹湿,有人或贪凉久坐空调居室、或恣食生冷,都易伤阳气,出现头重脚轻,胸闷腹痛等症,或演变为暑湿感冒、空调病等。此时,不妨煎服香薷饮解暑卫阳。也可将香薷、厚朴捣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
“体欲常少劳无过度,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语出西晋·张华《博物志》释文:这是一位号称青牛道士的汉代方士封君达留给皇甫隆的养生方法。皇甫隆按照此法养生,活了一百多岁依然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意思是要经常劳动但不要过度,饮食去除肥甘厚味,酸的和咸的要节制,减思虑,少喜怒,不追名逐利,谨慎房事,此外,尤要注意“春夏泄泻,秋冬闭藏”。春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不要讨厌出汗,因为出汗是宣泄体内过盛阳气的一种途径,如果春夏一出汗就想办法制止,或吹空调,或吹强风,或饮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芒种节气,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洗澡防中暑要晚睡早起,适当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
阵阵蛙鸣声中,立夏从容地滑过红宝石般的樱桃,穿过丛丛翠绿的芭蕉,降临田野山川。“立夏苦菜秀”,那田埂边的马蜂菜、蒲公英、马齿苋、佛耳草最是惹眼,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等着你去采摘。野菜们采集天地间灵气,汲取日月之精华,纯净、鲜香,是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在诗句中你总能遇见野菜的身影。《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了轻快采集野菜的青春女子;白居易《适意》中写自己经常吃野菜:“终日一蔬食”,在另一首诗中说“归来问夜餐,家人烹麦荠”;李峤赞美野菜味是“仙杯还泛菊,宝馔宜调兰”,马钰也赞说“一饱馨香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可能导致机体水分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功能紊乱。天热还会影响人体脾胃功能,减少胃液分泌,加上睡眠不足,进而影响食欲,造成食入减少消耗增多,易使人体出现气阴两虚,此时服点西洋参能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有效缓解夏日不适。西洋参性凉味甘,凉能清热,甘凉相合,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本草从新》载: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载: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能补助
进入夏季,天气闷热,湿度变大。尤其是江南一带初夏的梅雨季节,湿热熏蒸,“湿”更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常见原因。湿邪侵犯人体,易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白带过多、秽浊不清,湿疹等症状。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外,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王长松推荐了几款夏季除湿的汤水,在家就能操作。竹叶茶: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功效;荷叶味
火热的夏季,人们最易感到疲倦、没有精神。如何消除疲倦,笔者按照德国医学专家克劳斯先生提出的七种方法在实践中使用,取得良好效果。吃姜。生姜的辣味能使身体从内部生热,增强免疫功能。无论是制成蜜饯的姜,还是生姜都有解毒、提神和消除疲倦的作用。喝加了薄荷的热牛奶。在热牛奶中放上一块薄荷糖,有助于血液循环。牛奶富含的钙质有益于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人感到疲倦时,喝一杯加了薄荷糖的热牛奶,顿时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大笑。放松的大笑能带动身体80多块肌肉活动,并释放感到幸福的激素。大笑一分钟所产生的效果相当于四十五分钟的放
夏天烈日当空,人们很容易中暑,尤其是户外工作及出游的人们,更容易发生中暑。发现中暑后必须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尽早恢复。假如中暑情况严重,极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成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也称热衰竭,表现为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吃姜的传统源远流长,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的养生思想。《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童相,“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苏轼还写有《健身歌》一开头就提到生姜:“一斤生姜半斤枣……红颜永不老。”民间也有大量关于生姜益处的谚语如“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吃萝卜早吃姜,郎中先生急得慌”,“家里备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健康”等等。日本近年来也开始流行“生姜族”,他们以生姜为养生食材的主角。生姜的别名是“还魂草”,而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