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又到脚癣容易发病的季节了。脚癣,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脚气”。它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在我国人群中有很高的患病率。南方发病比北方多,夏季发病比冬季多。不少人认为脚癣是区区小病,往往不屑一顾,发痒时抓几下算了。殊不知脚癣除了能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甲癣、体癣、股癣等皮肤病外,还会引发以下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管炎 浸渍糜烂型或水疱型脚癣在感染化脓时,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开始时,在脚癣病灶处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很快有一条红线自下而上,沿小腿向腘窝发展,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程度不同
有些食物感光性较强,如果大量摄入会降低皮肤的抗晒能力,加速皮肤变黑。如柠檬、白萝卜、芹菜、莴苣、香菜、苋菜、油菜、茄子、紫菜、田螺、荠菜、菠菜、无花果、韭菜、红豆等,此类食物都被称为“感光”食物,里面含有一种呋喃香豆素的光敏物,人在使用后照射阳光或其他强烈光线会使黑色素细胞活力增强,使得皮肤变黑甚至长斑。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完全放弃食用它们,这些食物本身都有其特有的营养成分,只要不过度食用或是出门前不要吃就行。夏季每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维生素C可以说是永远的美肤圣品。例如番石榴、奇异果、草莓、圣女果
7月7日小暑,此时太阳黄经为105度,正值初伏前后,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之时。沈阳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蒋宏说,小暑,重在理解“暑”字。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头伏正在小暑节气,从入伏到出伏,时间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下旬。三伏天是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故有“热在三伏”之说。小暑节气,蒋宏提醒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养心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气压低,患有心肌炎后遗症的人易出现心律变缓、胸闷气短等症状。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气弱
体在摄取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食物的酸碱性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许多毒素,但是如果合理饮食的话,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为大家汇总出夏季常用的排毒食物。绿叶蔬菜:绿叶蔬菜多呈碱性,可以中和饮食、代谢中产生的酸性物质。新鲜水果:水果汁能将积累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最终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绿茶:绿茶中有许多解毒因子,它们易与血液中有毒物质相结合,并加速从小便排出。葡萄酒:饮葡萄酒可预防和纠正酸中毒。黑木耳:黑木耳中的胶质,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聚集,排出体外。苦瓜:苦瓜能清暑消热,明目解毒。海带
阴雨连绵让很多人觉得身体湿乎乎的,容易出油,人也不是很舒服。湿邪成了这段时间的常见病症,表现也不大一样。从目前的门诊来看,大多数人还没有明显梅雨季节引起的身体不适的表现,但会有些消化科胃肠不适的病人,以及呼吸科老慢支病人,包括皮肤科一些真菌感染病人,问及自己发病是否与梅雨季节有关系。有诸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梅雨季节,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舌苔厚腻、代谢发生变化后引起的身体水肿,大便黏稠,甚至觉得困、重、疲乏,还有些人会自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苦夏的一系列症状如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预防苦夏,以醒脾开胃为重点,配合科学的生活调养效果会很好。食疗为主。饮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醒脾开胃方法。食物种类要多样,注意色、香、味、形、质等的搭配,以刺激食欲。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水果蔬菜,如梨、苹果、香蕉、猕猴桃、桃、西红柿等,以满足身体消耗所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可自制消暑的凉茶或药粥,可根据个人口味喜好适量加入莲心、枸杞子、麦冬、荷叶、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醒脾、益
今日迎来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面对“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天”为30天,比去年“三伏天”少10天。提醒大家入伏养生要有“三防”。一防过劳累,尤其老年人更要注意。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也是下雨最多的季节,易产生高温、高湿天气,又闷又热,令呼吸和排汗困难,如果此时运动量和体力活动过大,不利身体健康。因此,伏天应尽量减少大量运动和体力活动,多到通风和阴凉的地方去。二防“空调病”。炎炎夏日,气温高升,影响工作和休息,开空调降温避暑可以,但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无法适应
虽然近期夏雨频繁,但气温却居高不下,湿热的感觉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有的人还没中暑,双脚竟然先“中暑”啦。很多人知道,人中暑了,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感觉,那么脚“中暑”是什么症状呢?出现脚“中暑”的症状时很多人会觉得原本合脚的鞋子变得挤脚了,而且会感觉脚好像长胖了似的。鞋子变紧会对足部的骨头造成压力,而人体近四分之一的关节长在足部。足部由于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肿胀会对这些关节产生压力,产生酸疼的感觉,这便是所谓的脚“中暑”的症状了。臧平建议大家,夏天尽量选择宽松的休闲鞋,不要选择质地较硬的材料做成的鞋子,
时值盛夏时节,气温持续升高,天气日益潮闷。专家提示说,为了防病保健,此时节,家庭小药箱中最好常备7种常用中药。小暑时节,白天较热,气温居高不下,午夜后又较凉,不开窗睡觉闷热难受,开窗睡觉老幼体弱者又很容易感冒。再加上,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冷食,同时,食物又易腐败变质,很容易患胃肠道疾病。为了防病保健,家庭小药箱中最好备些常用中药。具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的藿香,可治疗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具有解暑、化湿、醒脾作用的佩兰,可治疗头晕昏闷、食少、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
入伏后,天气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克伐肺金,燥热伤肺,因此此时养生应以养肺护肺为根本。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恶燥怕寒。外邪进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易伤肺致病。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赖以维持呼吸的重要器官。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皆为肺所主,由于体内上下表里之气为肺所主,所以《素问》说:“诸气者,皆属於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夏属火,火能克金,也就是伤害到人的肺和大肠。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全身津液、体液循环。当它被火热邪气伤害后,首先出现
夏季,人们整天汗渍渍的,吃啥都难入味。此时可通过养生菜进补,调节食欲。夏季人体皮肤腠理疏松,易出汗,应施以清凉类清补养生菜,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如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迟钝,此时食用清淡滋补养生菜,有助于开胃增食,健脾助运,若过多吃肥甘腻补之品,则易致脾胃受伤,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南京市中医院谢英彪教授推荐一些夏季“养生清凉菜”。珍菌炒牛柳备料:珍菌100克,牛柳250克,青椒、红椒各20克,葱段、姜片、红酒、精盐、味精、白糖、植物油各适量。照谱掌勺:将牛柳放油锅中滑散。珍菌加盐入沸水锅中煮熟倒出
炎炎夏日,暑热闷湿,多数人常感不适,食欲减退。现介绍几种消暑清热药粥供参考。梨粥。将3个梨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捞去梨渣,加入大米适量,煮烂成粥,趁热食用可治小儿风热、肺热咳嗽、食欲不振、头昏等症。冬瓜粥。冬瓜500克去皮除瓤,切成小块,粳米100克洗净;少许熟火腿切成碎米状。取锅上火,放入麻油烧热,下葱末炝锅,加入冬瓜、火腿末、清水、粳米,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成粥,以盐调味后食用。此粥清热、养胃、利尿。适用于治疗暑热烦闷、消渴等。西瓜皮粥。将西瓜皮250克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