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暑邪致病?夏天感受暑邪而得的病叫暑病。暑邪的病因既非病毒,又非细菌,现代医学一般把暑病归结为物理损害。中医致病的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因,暑邪和火(热)是不同的两种病因,得暑病的外因是暑热之邪侵袭人体,内因则多由本身体虚,不能抵御外邪。外因结合内因,则引发了暑病。2.中暑了怎么办?一般人认为中暑了只要刮刮痧、喝些凉茶,最多输输液就没事了,这是不对的。对于轻症中暑,这样处理有可能好转,但对于重症暑病,一定要去医院,经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才好。用一般的治疗外感热病的方法治暑病疗效常不明显。每
今年夏天,桑拿般的高温天气已不再是南方人特有的“专利”;连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也经常受到热浪的炙烤,37~38℃左右的气温成了“家常便饭”。面对酷暑难耐的日子,怎样科学应对才能安然地度夏呢?专家建议“以热攻热”,夏日里多喝点热汤热水,十分有助于养生保健。汤羹饮食夏季为宜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更迭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夏季三月,以暑热为主,此时气候炎热,阳气蒸腾浮散,人体也要顺应阳气浮散的趋势。人体因阳气浮越于外,则阴气伏藏于内,脾胃喜
我们每个人,如同落叶树,春天的时候开始发芽,气血开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气血到了外面,所以枝繁叶茂;而秋风一起,树叶一落,气血从外向里走;到冬天,外面的树叶没有了,所有的营养都到根部去了。人也是一样的,春天的时候气血由内向外走,到夏天气血都已经到外面了,里面就相对不足了。故而,人们在夏季应注意补气血。空调要少开 流汗才健康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这是什么意思呢?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天不很好地储藏阴精,春天时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
进入三伏以来,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天气开始席卷全国,在此,中医专家提醒大家注意劳逸结合,预防中暑。三伏“桑拿天”如何防病第一,尽量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和大运动量活动,防止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上班族应注意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少饮冰镇饮料。此外,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是西瓜、冬瓜等。第二,防止感冒和消化道疾病。“桑拿天”是感冒高发期,尤其是长时间在空调房里或吹电风扇,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议不要长时间在低温空调下滞留,晚上睡觉时应尽量开窗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老牛。虽已立秋,但由持续高温天气引起的乏力、困倦、眩晕、心烦、多汗、食欲不振、低热等暑热症状仍很普遍。身体上的不适很难让人打起精神,因此,此时常备一些防暑解暑的中成药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暑中成药。解暑药可分内服、外用两种以及具有解暑作用的茶等。内服藿香正气水(片、胶囊) 有解暑、化湿、和中功效,针对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胸闷、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等。因夏季主要以湿热当令,在化湿的同时,亦可扶脾胃之气。对中暑、以吐泻为主的胃肠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预防用,可每次
卫生专家提醒,春季,在享用美味的山茅野菜时,还要小心预防植物中毒。常见会引起中毒的野菜有:黄花菜、苦刺花、茉莉花、水蕨菜、水芹菜、板蓝根等。不同的山茅野菜,中毒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般野菜中毒症状较轻,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常见。也有出现如头痛、头晕等神经精神症状的。但如果是野生植物中毒,一般洗胃、催吐还不能缓解症状,因为野生植物中有毒物质作用快,极易入血吸收。
“小满”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夏天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小满”节气到来后,气温增高,又因多雨,此时,就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气温升高防热病由于“小满”后气温不断升高,当人们生活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饮食不定时,或过食辛辣油腻之时,就会产生内热。这样,外热、内热一起来,就会出现一系列热病。如:精神紧张、熬夜加班所致心火过旺的失眠,口舌生疮;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所致胃肠积热的便秘、口腔溃疡。
菊花露 白菊花10克,白糖10克,同置茶杯内,冲入沸水,加盖浸泡片刻,即可饮服。白菊花具有散风热、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可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症。其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故对高血压病人更为适宜。薄荷甘草露 薄荷100克,甘草30克,蜂蜜适量。将两药同放入锅内,加清水3000毫升,加盖煮沸15分钟,取药汁加蜂蜜调匀即可饮用。薄荷甘草露具有清肺止咳、解毒利咽的作用,可用于咽喉痒痛不适、声嘶、咳嗽等症。西瓜翠衣露 西瓜皮(即西瓜翠衣)100克,白糖适量。将西瓜翠衣洗净,切
在我国南方,立夏一过,很快就进入了阴湿的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最易造成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汗疱疹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夏天不仅身上容易出汗,手也容易出汗,很多人的手掌动不动就“湿漉漉”的,影响美观不说,而且还经常长水疱,瘙痒钻心,严重者会继发感染,而出现手肿胀、疼痛的症状。古人认为,手掌、脚掌上长出一群群小水疱泡,就是因为多汗、排汗不良造成的,所以才会给起名字叫“汗疱疹”。中医对本病早就有认识,在明代称它为“蚂蚁窝”。清代《疡医大全·蚂蚁窝》中记载:“蚂蚁窝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
夏季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渐热,暑热邪盛,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中医认为“气随汗脱”,而“气者阳也”,所以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汗液外泄而受损。此外,热天人们比较贪凉,比如空调、冷饮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中医著作《灵枢》中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夏季养护阳气,补中益气比较适合按揉足三里穴。该穴位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常用的方法是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
由于绿豆性凉、味甘,因此是夏季不可缺少的消暑食品。虽说绿豆汤适合夏季饮用,但有些人是不适宜饮用的。属于寒凉体质的人不宜多喝绿豆汤。这类人表现为常年四肢冰凉乏力,同时还伴有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老人和儿童也要少喝绿豆汤,这两类人通常体质都比较虚弱,并且胃肠的消化功能也有所欠缺,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种大分子的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消化功能不好很容易引起腹泻等情况。
酸梅汤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已有千年的历史。“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这是清朝郝懿行写的《都门竹枝词》,描写的就是旧时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人手敲冰盏发出的那种清脆悦耳之声。酸梅汤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做酸梅汤以前先要准备好四种原料:山楂25克,乌梅25克,甘草5克,桂花5克,如此用量可以熬出一升酸梅汤。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冰糖,用量可以根据喜好自由掌握。酸梅汤的做法很简单:先把山楂和乌梅放在清水里泡开,大约半小时即可;然后,把泡好的山楂、乌梅加上甘草一起,放在纱布包里,把纱布包的口扎好;接着,锅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