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主要由髌骨和筋腱组成,此处血流供给不充沛,故不耐寒湿。临床上膝关节病多与寒湿有关,即使在夏天,也应忌寒湿侵袭。一忌冷水洗浴夏天气候炎热,若在身热汗出之时,急入冷水中洗浴或冷水冲凉,会使寒湿之邪乘虚侵及膝关节,诱发膝关节病变。二忌冷风电扇、空调是人们纳凉的有效工具,若使用过度,温度太低,或使用时间过长,将会使风寒之邪侵及膝关节,使气血凝滞,致膝关节疼痛、麻木、肿胀等病痛。三忌冷饮过于贪凉饮冷,过食生冷,则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水湿功能下降,膝关节失于温煦,寒湿留滞不化,膝关节运化不利,使病情加重。
夏季包含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从节气上说,夏季从立夏开始到立秋之日截止,总计九十来天;从温度上看,则以超过22℃作为夏季的标志。因此说,夏季的特点就是“热”:高温、炎热,所以,夏季的养生也就是围绕着这个“热”做文章。 热天,人的全身气血运行旺盛,趋于体表,津液随气血运行而外泄,表现为出汗较多。心通于夏,心主血脉,气血旺盛,精力充沛,但汗为心之液,出汗较多,又容易损伤心阳心阴,出现疲乏、气短之症状。人们外受暑湿之邪的侵袭,内受脾湿内困,易出现倦怠乏力、口腻、身重、纳呆。因此,夏季外要防
中医认为,夏季应以养护阳气为主。 从中医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来看,夏天属火,与心相应,而心主血脉,又主神志,同时长夏属湿,湿易伤脾。因此,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调养心脾。 多愁善感、情绪低落、胸闷不舒、经常叹息,这些都是气郁体质者常见的表现,此类体质者多属肝郁气滞,盛夏时症状尤其明显,应以理气解郁、祛暑化湿的方法进行调理,可用陈皮、冬瓜煲鸭肉或鸡肉、猪肉食用,也可吃些淡水鱼类,酌加姜、葱、陈皮、豆豉、蒜蓉等芳香调料清蒸或焖炒。 夏季健脾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品,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
俗话说:“小药保平安。”到了夏季,很多家庭都会买些常用药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但药箱里的那些常用药真的能随便吃吗?清热药 不少人一入夏,就开始时不时地吃些清热降火的药,其实,清热降火类药物会加重肾脏负担,对胃肠道也有一定刺激,因滥用这类药物而导致肾脏受损的病例并不少见。因此,“败火”最好不要光仰仗吃药,还是应多喝水及保证睡眠。止泻药 夏季是腹泻高发季节,一些人拉肚子后并不当回事,而是买些止泻药“自行解决”。在未查明腹泻原因的情况下自行服用吸附性的止泻药或者肠黏膜保护剂(比如蒙脱石散剂),非常容易导致毒素在体
中暑是夏令季节常见病,中医学认为,伤暑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因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长时间处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而引发。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阴暑”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劳、出汗、心烦、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会中暑、腹泻。因此,夏季要注意保养,尤其注意在以下五个方面要把握好。一要注意精神放松 指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放松而安静的心境是夏季保健的前提条件。切忌遇事要冷静,心情要平和,安和宁静的心情有助于防止心火内生,解除烦躁。二要注意饮食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多食用绿豆、苦瓜、黄瓜、芹菜、西瓜、、西红柿藕、莲子、丝瓜、冬瓜等。解渴应多饮开水,此
夏季人们流汗时习惯立即擦掉。殊不知,这样做降低了皮肤调节体温的功能,反而不利于体表散热。在高温条件下人体产热增加时,汗腺就会分泌出大量汗液,这些汗液附着在皮肤表面,可起到散热降温的作用。因此,如果出汗后立即擦掉,就不能发挥其蒸发散热的作用;同时由于热量没有散发,汗腺还会继续分泌汗液,体内的盐分、维生素等也会随之消耗掉,对健康不利。已出汗的皮肤也不宜用冷水或冷毛巾擦,应该用温热水或温热毛巾擦。因为皮肤受到冷的刺激,毛孔会紧闭,毛细血管也会收缩,体内积热散发不出来,此时人体会产生烦热的感觉。若用温热水,皮肤表
今年7月23日到8月7日为大暑时节,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的脾胃活动相对较差,常觉疲惫和食欲不振。然“天生万物以养民”,西瓜、南瓜等因有消暑作用,有助于人们度过这一难耐时节。西瓜号称夏季瓜果之王,被喻为“自然的饮料”。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古时西瓜又名寒瓜,《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本经逢源》记载,“
呼吸道疾病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等。肺主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年人最易受邪,故多从肺辨治,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贴敷穴位。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肾俞、命门、定喘等穴位贴敷治疗,以皮肤发红,出现似痱子大小的水疱为度。穴位贴敷治哮喘类疾病的膏药,主要采用白芥子、肉桂、细辛、生姜汁等天然中药。妇科病适宜冬病夏治的妇科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症等。冬病夏治可祛除
从7月中旬起,我国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伏天。具体来说,7月14日入头伏,7月24日入中伏,8月13日入末伏,至8月22日结束,共计40天。按照传统,每年有三个“伏”,但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保健中心孙志新博士指出:在这一年最炎热的时间里,人们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汗出得多黏糊糊的,不但自己很不舒服,还会影响美观,于是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或者索性买来止汗剂止汗。事实上,汗还是让它流出来的好,而且,最好能主动出点汗。正常
中医认为,春夏主阳,夏季为阳中之阳。人体得天阳之助,一些寒性疾病可能减轻或缓解。若顺应天时,夏天治疗寒性疾病,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基本原理中医学把疾病分为虚、实、寒、热等类型,按照中医学正治原则,对于寒性疾病可以采用温热的方药来治疗,即“寒者热之”。同时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夏天人体阳气旺盛,抗病能力强,所以中医主张春夏养阳。夏天治疗寒性疾病,借天阳之力,如顺风而呼,似顺水推舟,事半功倍。主要适应症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冷哮、寒喘、慢性泻泄、五更泄、脾胃虚寒、肾虚腰腿痛、风寒湿痹(慢性关节炎)、气虚感冒、
暑假里孩子放假在家,原先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被打破,再加上气温高、食欲不振、吃不洁食物,孩子夏季饮食问题凸显。所以,家长必须管好孩子的嘴,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安排好儿童饮食。控制甜食减少胖墩 假期里,孩子往往比平时吃更多甜食,而甜食不仅让孩子摄入多余热量,也会大大影响食欲。嗜食甜食、不喜运动是许多胖墩共同点,所以长假往往是肥胖高发期。减少小胖墩必须从源头上控制儿童食用甜食的数量和次数,从而避免孩子出现营养失衡。平日里可以同意孩子在加餐时吃一个冰淇淋或一块蛋糕,或者在两餐之间吃点水果或酸奶。切忌摄入太多的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