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是指寒冷。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这时的天气明显变冷了,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多了,因而称为寒露。史书记载“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继“白露身不露”之后,又到了“寒露脚不露”的时节。与白露相比,寒露除了不能赤膊露身外,还有夏天的凉鞋也不要穿
今年10月23日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降霜。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且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认为“秋补”比“冬补”更要紧,不妨把握“两润一养”。平补生津润燥 中医认为,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霜降之时已进入深秋,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因此,此时饮食养生应讲究平补,以生津润燥为主,可多吃些白薯、山药、藕、蜂蜜、大枣、芝麻、核桃等生津润燥、固肾补肺的食物。此外,霜降时节常用的进补中药有麦冬、百合、地黄、甜杏仁、玄参、川贝母、白果
今年11月7日便是立冬节气。《黄帝内经》云: “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自然万物阴气盛,寒气重,阳气潜伏,处于“闭藏”的阶段。人与自然相应,冬日人体阳气容易遭到损伤,特别需要养藏,重视阳气的维护。起居劳作,精神调摄,运动健身,饮食调理,都宜顺应自然,让精气收敛于内,不使外泄。起居当避寒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冬天日短夜长,早睡顺应天早黑阳气闭藏之早,晚起应对天迟亮阳气升发之晚。由于工作的需要,现代人很难做到。但是,重视冬季养生顺应闭藏的需求,在冬季适当地早睡、晚起、不熬夜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
起居有常: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若衣着过于单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着过于厚重,则腠理开泄,亦易导致寒邪入侵。在大寒时节衣着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寒冷天气,有些人因怕冷而紧闭门窗,还有的人喜欢蒙头入睡,这些不好的习惯会使室内的空气不能及时流通而产生浊气,影响健康。晨练适时:很多老人喜欢天蒙蒙亮就起床锻炼,认为锻炼越早越好。《黄帝内经》有“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清晨在冷高压的影响下,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的民间传统小吃之一,也是腊八节的食俗。腊月初八,这些地方的不少人家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与一般豆腐不同的是,这种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在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晒干,使盐分逐渐被吸入,水分也渐蒸发,慢慢地就成了腊八豆腐。腊八豆腐不是常见的水豆腐那样雪白,也不像一般的豆腐干那样颜色偏深,成品的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可谓鲜香兼备。这种“腊八豆腐”还有一个特
今年的腊八节即将到来,按照传统习俗大家又开始制作腊八蒜。绿色的腊八蒜,寓意美好:象征着尽享环保的绿色生活和家人健康长乐。别看腊八蒜泡起来简单,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泡腊八蒜了。中医认为:普通大蒜性温,多食生热,且对局部有刺激,因此阴虚火旺、目口舌有疾者忌食,但腊八蒜没有这些禁忌,腊八蒜的辣度比大蒜要降低许多,口感更宜于怕辣的人们接受,带有些许的酸味,更加开胃助消化,而杀菌的功能不减。主料:香醋1瓶、大蒜十头。做法:将密封玻璃盒洗净、沥干水分;将香醋倒入玻璃瓶内三分之二处后,倒入剥皮蒜瓣,
2015年1月2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这天很多人都有食用腊八粥的习惯。传统的腊八粥食材,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配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等。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更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而且各地风俗,种类也不大一样,更为丰富。按传统养生观点,腊八粥具有健脾益肾、滋补虚损的功效。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充盛,则身自强健,邪不可干,可以减少春季发生传染病的机会。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豆类中含有优质植物蛋白,干果
一、防风寒《黄帝内经》载:“风者,百病之始也”。立春过后,天气由寒转暖,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这个时节养生还应特别注意“防风寒”。当风邪侵袭人体后,一是侵犯上焦肺,二是病变范围广,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上下窜扰,逆上可直达额顶,犯下可侵腰膝;凡见肢体运行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往往责之于风邪致病。立春后,人体阳气初生时,温热毒邪也开始活跃,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极有可能会发生和流行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给予适当的养生,有事半功倍之效,饮食调摄要兼顾阳气生发的特点,推荐几款与“春”有关的食材供您享用。春芽:《黄帝内经》道:“春三月,此为发陈。”发即发散,陈即陈旧,形容万物发芽的姿态。如果人体的阳气发散不出来,可借助芽的力量来帮助发散。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等。最为美味的当推香椿芽,宋代药物学家苏颂曾赞叹道:“椿木,皮细肌实,嫩叶甘香可茹。”凉拌香椿、椿芽炒鸡蛋均是又好吃又简单的菜谱,不过,香椿为发物,慢性病患者应
今年2月4日是立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始。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立春养生有“三要”,即防病、助阳、调肝。防病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死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如何防病呢?首先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尤其是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顾名思义,即是蓄积力量,除旧迎新。春天万物始发,人体精气也顺应自然,开始疏发伸展。但经过冬藏后,人体的阳气如同早上初升的太阳,温煦而不热烈,未透达于全身。故在惊蛰复苏之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气机的调达、经络的舒展。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冬藏后,人体阳气在春日开端之时并未完全复苏,流布于全身的阳气较弱,此时并不适合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大量出汗,过量的汗出消耗太多的阳气以及能量,身体反而更加疲累、乏力。同时人体肌表防御功能还较弱,易受风寒侵袭,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