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分,万物复苏,各种细菌微生物也开始繁殖,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惊蛰时的养生,重在养肝保肝。因为惊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而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节气前后,肝脏的生发功能易太过,疏泄失常,往往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临床表现。那么,如何饮食养肝、保肝呢?饮食上应注重增加甘味食品,滋补脾胃。惊蛰时梅、葡萄、醋等食物不宜吃得太多,也要避免过量饮酒、情绪过激等引发肝气生发太过,导致高血压、脑血管病、精神类疾病加重。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主要指的是有补益脾胃作用的食品,可以多吃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纸做的“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后来,很多人都将“打小人”迷信化,曲解了原来的本意。惊蛰“打小人”实际上应该是保健解郁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发泄,但是这种发泄又不会真正去伤害到其他人,还有赶走霉运,心舒气畅而万事顺利的寓意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气候忽冷忽热很容易发生流感、鼻炎等问题。因此惊蛰前后重视饮食调理,对预防春季常见疾病是大有裨益的。在饮食上,主要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饮食“清补平淡” 此时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宜多吃的食物包括:瘦肉、鸡肉、鸡蛋、春笋、菠菜、芹菜、牛奶等。初春肝气盛易伤脾,适量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可以养脾,最好做些大枣粥、山药粥等食用。宜多吃时令野菜 惊蛰后野菜多,如荠菜、苦菜、马头兰等,可适当多吃。野菜大多营养丰富,还富含维生素C及有助防病的活性成分。适当多
中医依据天人相应理论,认为四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节气的温、热、凉、寒交替变化时,对人体生理均有一定影响。把握住节气转变的特点规律,不失为人体除旧布新的契机。春分,就是调神提颜值的好时机,以下从三方面给出饮食调理方案。春分调睡眠春分时节,气候骤变会致人体内平衡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很多人也会因此出现或失眠或嗜睡的症状。失眠日久,往往会伴有头晕,头痛,健忘,倦怠或食欲不振等症。失眠的饮食调理原则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主。嗜睡,则是一种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症
今年3月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是“世界睡眠日”。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专家指出,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不少人出现白天“春困”,夜里睡不香的现象。如何在春季拥有优质的睡眠质量呢?让我们跟五位国医大师学学吧!李玉奇:睡好“心”才能睡好觉国医大师李玉奇被誉为“北国杏林泰斗,辽沈中医柱石”。李玉奇常说:“想睡觉,先睡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则说:“心藏神。”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之血皆主于心,十二经脉之气皆感而应心,心失
人之春三月,怎样运用经方养生保健及治病防病,又怎样运用经方使身体顺应自然及适应自然变化,本文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略作探讨于次。春三月,始于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为一年之始;春三月应以阳气生升,生机盎然为主,阳气生升,和谐自如,人则健康无病;若阳气生升不及,可用桂枝甘草汤助阳气生升,焕发阳气以生机勃勃,以防寒从内生。此谓发陈,这是人体阳气生发与发泄的最佳季节,一是可将体内阳气生发舒展,以温煦机体固护内外;若阳气舒展不及,可用枳术汤助阳气生发舒展。二是可将体内郁积阳热之气发泄于外,以免阳热郁
春天来了,春风荡漾,人体阳气生发,气血运行旺盛,如何在春天养生呢。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顺春气、解春困。顺春气指的是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的特点,通过饮食、运动的调节提升人体的阳气,比如可以多吃一些芽类的蔬菜。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韭菜、春笋等。代金刚提醒大家为了更好地顺春气,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生理特点,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平衡。忌大热、大寒及过于肥腻的汤品膳食,如在烹调
清明时节,气候逐渐温暖,天清地明,风和日暖,草木茂盛,春意浓浓。正如古人所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是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一个大好时节。那么,清明时节应该如何调理顺应节气特点进行养生呢,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饮茶喝粥巧舒肝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认为,在清明之际自然界风比较大,而且时暖时冷,应该注意防风,同时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该特别注意养肝,如果肝气不舒,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清明时节应该防风养肝,那么有哪些具体措施呢,代金刚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美好的春天,历来是养生家们非常重视的季节。然而,这个季节又是极易引起人体“情绪化”的高峰期,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强迫症状、烦躁易怒,以及情绪起伏波动等。从神志病学的角度看,这些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变动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所致。此时,对于神志病康复期的患者而言,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易受人体情绪、情感体验影响的一类神志疾病,因为这种情绪异常往往成为旧疾复发的诱因。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神志病专业委员
一年一度的过敏季节又来了,给易过敏人群带来诸多不适,打喷嚏、鼻塞、身体发痒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睡得香?近日,《赫芬顿邮报》网站刊文建议通过做些改善措施,尽量减少卧室中的过敏原,以期带来优质睡眠。保持空气清新外出怕花粉?只好躲在家里。不过躲在室内也不是万全之策,家里的灰尘,宠物毛发等依然可以成为过敏原。所以,为了使室内空气尽可能清洁,不妨使用空气净化器。一些植物也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比如芦荟,常青藤等。开启除湿机 温暖、潮湿的空气容易滋生霉菌、螨虫和细菌,它们也会导致过敏。如果空气过于潮湿,开启除湿机也很有必
运动养生应适量夏初是运动的最佳时节。遵循“勿大汗,以养脏气”的原则,湖畔园林做些户外活动,以养阳强体。最好在醒来后,搓热双手,做做简单的面部按摩,叩齿、拉耳、拉伸一下四肢,是非常必要的晨练,可帮助火气的消散。长期坚持还会有耳聪目明,面色红润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运动”加到工作中去,比如中午吃完饭做做伸展运动,或者如果埋头苦干的时间太长,时不时在办公室周围跑上一圈,这些微小的行为都会减少健康隐患。养心应平稳情绪古人认为:夏主火,内应于心,因此夏季应该特别重视对心脏的调养。西医也认为,天气炎热的夏季会影响到人们
小满后,湿气开始增多,会让人觉得很闷。在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湿邪”,这个时候的人体就易被“湿邪”侵入。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内科博士陈海玲说,湿气重的人,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睡觉防受凉。晚上睡觉时感到闷热出汗,不少人会开空调或者风扇,其实这样容易受凉,人体睡眠时受风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这时阳气已潜藏体内,卫外作用减弱,风寒之邪能直入人体深部,第二天早上起床可能肚子痛或拉肚子,长期下去还有有别的隐患。所以,睡觉时不要让风直吹,被子要盖上。晚上要关窗。房间的通风很重要,但开窗通风也要跟着太阳的时间走。这时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