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从养生的角度来讲,立冬后也进入了进补的最佳时期。我国历来有“迎冬”“补冬”的习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就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等补药是当时较流行的补冬方式。如今人们认识到之所以补冬,是因为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促进和加速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此时多进补可以补充消耗的过多能量。因此,补冬是有科学道理的。现在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不同地域形
进入大雪节气,除南方及其他小部分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大雪纷飞了。而在南方,随着近日冷空气的南下,前些日的燥热天气迅速消失,转而进入寒冷天气,而此时方才闻到冬季的味道。所以进入大雪节气后,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均以寒冷为主,不同地区可夹风、夹雪、夹雨雪等。《伤寒杂病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
12月22日冬至,宣告“数九寒天”正式到来。中医专家提醒,温暖的室内、热食与户外寒冷天气形成强烈反差,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应注意避免冷热交替刺激发病。此外,养生注意“养藏”,锻炼身体不可大汗淋漓,老年人运动应选择在下午三四点钟,年轻人需注意勿通宵狂欢或熬夜加班。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时间是每年的阳历12月22-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同时是“一九天”的第一天,“三九天”则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经内科李燕主任介绍,冬至是
进入小寒几乎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从保健养生来说,要想健康度过寒冬,必须做好防寒保暖。头部要暖 常言道:“冬天戴棉帽,胜过穿棉袄。”帽子虽小,却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宻切的关系。实验证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人体总产热量的30%,4℃时约占 50%,-15℃时可高达 75%。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戴一顶保暖性能良好的帽子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会因头部暴露而受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引起头痛、鼻炎、牙痛、三叉神经痛、伤风感冒、失眠等不良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
丁酉年(鸡年)与戊戌年(狗年)交运在大寒时节(阳历2018年1月20日,农历2017年12月初四为大寒)。进入戊戌年,我们就来到了岁火太过的一年。火运太过,最易伤肺。同时,心脑血管病患者更应注意防患于未然,需根据时运治未病。心脏病、中风、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在2008年死于慢性病的3600万人中,有29%的人不足60岁。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其他任何病因。2012年统计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2018年1月20日迎来丁酉年最有一个节气——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谚语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团”之说。大寒饮食民俗面面观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商家的年终聚餐)、祭灶、腊八节等。民间有吃糯米饭、炸春卷等食疗习俗。糯饭补虚健脾“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岭南地区民间有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滋补品,具有补益脾胃的饴糖,就是用糯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养生着重于藏,此时应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适当饮食进补。神静少虑 节欲保精“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
走亲访友,举杯畅饮,聚会玩乐成了每年春节假期的常态规律,大家都沉浸在团圆的美好中,将春节的年味也烘托得越发浓郁。但是,伴随着这些享乐,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孔不入的“春节病”。症状:睡眠紊乱 精神萎靡开方:按摩三穴位 帮助轻松入睡年三十守岁、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造成许多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春节假期后要尽快恢复原来的生活规律,确保睡眠的规律性,不要让大脑持续高度兴奋,睡前可适当饮用一杯热牛奶舒缓情绪。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达到轻松入睡的目的。一是按摩三阴交,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
3月是雨水相对比较多的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潮湿、阴冷,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很多人会出现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湿气重的表现。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因此3月是为身体除湿很关键的一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祛湿呢?湿是什么? 形象的说,湿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体内有垃圾,必然影响咱们身体整体的健康情况。湿,有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内湿)。外湿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比如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
五一假期,有人在家补觉,一不小心睡多了;有人旅游、逛街,不知不觉动多了;有人朋友聚餐胡吃海塞,又吃多了,个个都抱怨“放假比上班还累”。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调理所谓睡得多、动得多、吃得多的“三多症”呢?睡得多:饮食睡眠需改变大部分人平日里工作忙碌,难得五一假日,就天天赖在床上睡懒觉。但都是越睡越困,越睡越昏昏沉沉。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质量的好坏、睡眠时间的长短,都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此外,睡眠还与人体气血的盛衰、心肾等脏腑的活动有着密切
三天小长假好像还没有过完瘾就悻悻地离开了,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工作挑战。小长假期间,大家吃喝聚会,熬夜娱乐,心情很放松、毫无压力。让很多人暂时还没回过神来,于是长假后遗症就在回归后愈演愈烈,精神萎靡不振、厌烦工作,迟迟找不到上班的感觉,总幻想再多放几天假……节后综合征是由于在假期时打乱了正常工作、生活规律,从而使生物钟等各方面发生了变化,引起身体和躯体的失衡,造成亚健康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会出现一些如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无精打采、神疲乏力,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心悸、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失眠、
立夏后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它标志着春天的远离,夏日的开始,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 黄)瓜生。立夏对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消化系统等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不利的。夏季暑邪与湿邪胶着,影响心、脾功能,出现心烦不寐、上火、疰夏、疲劳等不适症状,养生总原则如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静心养心,防治心烦不寐中医认为“心主夏”,属火,主血脉,藏神。夏季心阳旺,很多人容易出现头痛、失眠、烦躁、精神萎靡等心神不宁症状。尤其是有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