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过后,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早睡可以养阴,早起可以养阳。良好的睡眠可以养心安神,健脾益肾,增强免疫力。处暑节气后,经历了夏的大热大汗、耗气伤阴,随着天气由热转凉,人体阳气也收敛,所以容易出现秋困,秋燥,因此精神调养以静为主,静能生阴,静能潜阳。秋意渐浓,秋风瑟瑟、草木凋零、树叶飞落、一派萧杀之象。人们容易感物伤怀,悲秋伤
9月8日,是我国24节气之一的白露。古籍《孝纬经》中记载:“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此时“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元代吴澄所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此则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到了白露节气,气候开始转凉,因而民间养生有“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之说,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中医认为,白露时节秋燥耗人津液,人们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也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因而此时的养生要预防秋燥,可适当多服一些富
在秋天的节气中,寒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虽说江南地区还会出现“小阳春”的暖意,但是在北方,可见树叶飘零,早霜袭人,东北和西北有些地区已进入冬季,俨然一派白雪飘飘的冬天景色。寒露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很多人容易患感冒。因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在此时,有些原本天热时血压平稳的高血压患者,会因为由于天气突然转寒,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意外事
童话般的金秋在落叶声中渐渐流逝,今年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是万物收藏,避寒养阳的意思。那么,我们在饮食、保健该怎么调整才能健康地度过冬天?“寒为阴邪,常伤阳气”,如果人体阳气损伤,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
10月24日迎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时节天气由凉转冷,气温变化幅度之大常常令人难以适应,稍有疏忽,容易感寒生病或旧病复发。气候也越加干燥,此时中医养生当以平补润燥、强身御寒为重点。适时保暖防寒腿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加大,人们需防“秋冻”所伤,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以免着凉。老人尤需谨防“老寒腿”发作,做好腰部及下肢的保暖。“老寒腿”的发作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寒邪附于风而入体,风寒之邪痹阻腰膝部位之脉络,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此外,建议爱美的女士们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换上过膝长裙、长裤,或搭配打
11月22日,是我国民间二十四节气的小雪节气。元代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柄指亥,为小雪”,此时“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意思是说,进入小雪,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我国古代先人们又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时节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因此,在这个节气里,人们应该做些深冬养生的准备,要学会调养自己。1.起居有调
1月20日是大寒。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面部与全身的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中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的说法。若以按摩手法刺激面部经穴和皮肤组织,不仅可调节局部或全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还可以加速身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达到补充体内的水分和养分、改善气血流通、润泽皮肤的功效。合谷穴、迎香穴为美容大穴,经常按摩,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拥有健康好气色。皮肤起皱脱皮伴有瘙痒症状时按摩曲池穴,可以活血清热,改善症状。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
中医认为,大寒时节,积雪冰封,万物闭藏,阳气潜伏,是人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在冬季我们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等达到养阳滋阴的目的。健脚:在冬季我们应经常保持脚部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及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暖和轻便、舒适、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保暖:冬季属阴,要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腹背,向火醉酒,暴暖大汗。早睡:冬季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
2月19日是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大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雨水节气的养生。饮食 祛湿气宜食粥《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
3月6日是惊蛰,也是动物们从冬眠状态苏醒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人们要注意各种微生物和病毒的入侵,因此健康饮食尤其重要。中医认为,春天属于升发的季节,肝属木,木旺于春,惊蛰后,养肝还要继续。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所以,还是进补的好时节,在这个冬末春初的季节,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增强身体的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建议一般应选择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食物中也可以多摄入跟这些有关的,比如红枣补血,八宝粥可以补肾,核桃等可以补脑,而
惊蛰节气内的气候特点是,逐渐回暖、雨水增多,春雷在南方地区开始震响,躲在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或昆虫,随着气温的回升和春雷的惊梦,会逐渐苏醒外出活动。不过此段时间尚处于乍寒乍暖之际,各种动物开始活动,致病的细菌繁殖加速,病毒传播加快,进入传染病的多发时节。此时人们的饮食应清温平淡,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其养生要点是保阴护阳、补益脾肺、舒缓肝气、调节情志、应沉着冷静,增强体育运动。其重点在“两护”:护肝脏:中医养生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四时养生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养生原则。中医很早就提出“
我国古代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个节气十五天。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虽然雨水还会不定时的继续,但是春回大地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养生保健专家提醒,在惊蛰时节,除了注意食疗保健,还要预防虫类出没,以免不小心对身体造成伤害。海蜇皮做“雪羹汤” 预防“惊蛰”血压高惊蛰节气,大地回温,农历二月的春风也渐渐吹拂起来,但是春风易引动我们人体的肝阳,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此外,乍暖还寒的时候还容易诱发感冒,而感冒之后最难受的症状之一就是多痰。中国是最早食用海蜇的国家,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中就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