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时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小雪节气,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一些农家开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传统节日祭
冬日养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养肾防寒”。一年中最冷的时间就是在小寒阶段,在此期间“养肾防寒”就显得犹为重要。以下三靓汤能助你小寒不再寒冷,还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海参羊肉汤:海参30克,羊肉150克,精盐、味精各适量。将海参浸泡水发后,洗净切片;羊肉洗净,切成均匀薄片。将锅内放水适量,武火烧沸后,下入海参、羊肉片,熟后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可。饮汤食羊肉、海参。调补阴阳、益气填精。适用于肾阴阳两虚、精气不足所致的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冷痛、阳萎不举、性功能减退、小便频数等。山药羊肉汤:羊肉500克,山药150克,胡
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小寒”莅临之际,人们应遵从《黄帝内经》冬季养生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起居保健《黄帝内经》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严寒时节应有充足的睡眠,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称“腊八”,一到腊八节,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这已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腊八节吃粥盛行于宋代,当时称为“五味粥”,主要是以稻黍和果豆为原料,后来配料不断改进,元代即以胡桃、松子、柿、栗子为配料,明朝将腊八粥称为七宝粥,配料共七种。明清时,腊八粥的制作更加精细,要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加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及红糖、白糖等进行点缀。每到节期,皇宫不仅煮腊八粥,而且还要分赐百姓。现今制作的腊八粥,随各地风俗,种类不一,原料主要由
大寒时节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由于大寒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过年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小米粥等进行调理。排骨汤原料:猪排骨250克,熟猪油50克,绍酒、精盐、葱白、姜片各少许。做法:将猪排骨用清水洗净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肌体保持“阴平阳秘”。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精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
秋分为阳历9月22日,23日或24日,处于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又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秋分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节气。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次数却增多起来。秋分三候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声是因为阳气盛而发,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子实稀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子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途将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白露节气中要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哮喘的发病率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不同属性的事物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凡是因过敏引发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
时值公历的9月8日或9日,处于黄经165度。此时农作物即将成熟,“秋老虎”也将逝去,气候转凉。一天当中,早、中晚温差变化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因气温降低较快,夜间温度已达白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故而得名。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而发生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肃霜、蛇檀(鳝)、鱼鳖、耍(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前两个时期时是在朦胧状态,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形容处暑:“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炎热天气。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处于太阳黄经150度。“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含有秋季又见暑热气候,仅次于夏季的含义。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
“立秋’’在气候上虽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但至少是从暑热天气中走出来了。“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立秋后,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立秋凉风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说法。所以立秋后,应少下水游泳,以免着凉生病。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所以,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