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二月中》元稹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樑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此诗的意思是,到了春分节气阴阳二气似乎都不再争高下了,看那春雨究竟走到了哪里。如果雨儿来了,看天空就会见到闪电忽明忽暗的影子。如果乌云走过,定会听到那轰隆隆沉闷作响的雷声。山色开始显露青翠,天空也是碧玉一般融为一体,树上的花儿向着太阳分外明艳妖娆。房梁上的玄鸟窃窃私语,似乎能感受到人间热爱春天的真挚情感。阴阳协调 强体防病 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春分节气时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梨花纷飞,碧苔映水。在纷纷细雨中,清明、谷雨两个节气相继而来。古语说清明有三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或许以春日为祭,是怀念逝者好的方式。但天有护佑之心,唤来谷雨三候为世人排解:一候浮萍始生,二候布谷鸟提醒人们播种,三候桑树上见到戴胜鸟。在农耕蚕桑时代,人们都要打起精神,新的希望也萌发在此了。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描绘的是农历四月的景色,但要晚于公历的4月。而24节气中的清明、谷雨就“生”在公历4月,此时花木正盛。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来讲,气候特点也决定了人体的
清明,是自然界天清地明之意,西汉司马迁《历书》说:“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2006年清明节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既是春天的一个节气,还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气处于春分节气之后,此时段自然界阳气渐盛,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在郊外参加传统健身活动,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此既有助于人们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更能驱散冬季体内郁积的寒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起居养生: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气温升高
四月,草长莺飞,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杨柳也跟着来凑热闹,杨絮柳絮纷纷扬扬,漫天飞舞,景色很美,但它们的肆无忌惮、无孔不入也着实令人苦恼,一般人与之接触也没有什么大碍,但有些人与之接触后却痛苦难耐。春天是各种过敏症状高发的季节。虽然柳絮本身没有毒,但它的毛状物会有刺激性,而且在飞舞的过程中会附带大量的灰尘和细菌,给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带来强烈的刺激。柳絮、杨絮引起的过敏主要发生皮肤和上呼吸道。柳絮被吸入鼻腔后,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流涕、咳嗽、打喷嚏和哮喘等反应,皮肤上也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引发荨麻疹、眼结膜
立夏一到,就意味着夏天开始了。夏季在五行属火,内应在心,心的大部分功能体现在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比如在夏季常出现心脑血管、情志方面的病情波动;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头,平时您可以注意一下舌头的变化,看看有没有上火之类的表现。立夏养生贵在养心,那么您知道此时如何养心吗?这里先给您介绍一段夏季养生口诀,是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养心。“夏气通心,五行属火,夏季摄生,养心为先,心为君主,宜静喜凉,忌浮恶热。先为神养,潜志勿怒,宁心寡欲,小成窃喜。次为食养,苦味常摄,芯类多服,素多荤少。再次术养,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增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此时节气温升高的同时, 雨水也逐渐增多, “湿”邪较重,应尽量改善居住环境, 避免潮湿,避免涉水淋雨,防止湿邪的侵袭, 保证身体健康。具体宜从以下几方面注意调养:食酸清补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心喜凉,宜食酸。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应注意生食冷饮不宜过度,以免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饮食上宜以清淡素食为主,如赤小豆、薏
12月7日是一年中的大雪节气,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做好大雪养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为来年的良好身体机能做好储备工作。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于文亚提醒大家,要把握衣食住行四项大雪养生原则。衣——重点注意关节保暖大雪时节重点注意关节保暖。由于关节附近多是肌腱、韧带等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而且四肢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温度,使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关节炎患者在寒冬须加强保暖。若能在冬季临睡前温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络有益关节,并可安神宁志,促进睡眠。食——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由于“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关系,时辰与我们人的五脏六腑及其经络密切相关。在自然界每个时辰当中,人体都有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当值,因此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时辰来保养其所对应的脏腑,就可以收到强健身体、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 万籁俱静正好眠子时胆经当值,属“阴中之阴”,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初生的时段,胆气在此时开始升发。《内经》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说胆气若能顺利地升发,人体各个脏腑就会正常运行,人的身体状态就会很好。由于“阴静阳躁”的
今天是小满节气,这是夏季六个节气中的第二个,此时农作物开始变的饱满,气候也已经有些燥热了。专家介绍,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这一时段人体应注意蓄积一些精气和体力,以备即将到来的暑热天气对人体的损伤,避免“苦夏”的发生。如果小满时节能够打好基础,到了长夏时的湿热就不再难耐了。雨多湿满小满节气有句俗谚,“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就是说,到了小满节气,雨水会多起来了。由于雨量的增加,空气也会变得潮湿。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出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胀,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症状,气候
小满节气,艾灸养生重在祛湿气,健脾胃。对于患有慢性肠胃炎的朋友,以及脾胃虚弱的小儿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节气,艾灸承山、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健康问题,改善肠胃功能。对于患有皮肤病的朋友,小满节气到来,是一种灾难。因为这一时节容易被湿邪外侵,是皮肤病高发期。建议艾灸血海、曲池、水分等穴位。具有活血调脾的作用,可以缓解瘙痒。中医认为,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因肺主皮毛,所以皮肤自然会健康。同时还可以用艾叶30克,加陈醋20毫升,泡澡,也可以改善皮肤病。对于脸上有色斑女性朋友。建议艾灸太冲、合谷
原则一:清热利湿、生津止渴。因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宜清补。中医认为,过湿对脾不利。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原则二:清心祛暑、清热解毒。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
大暑节气的明显特征是热中夹湿,人体出汗多,消耗大,这个节气养生要注意补充体力,避热解暑。而解暑的关键在于静心,白居易《消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大暑养生应以静心养身为主。精神调摄应注重调“心神”,中医认为心主神,而调摄心神应该远离声色过度的环境,抑目静耳、宁静心神、“精神内守,并安从来”,历代圣贤均强调修德养性对精神调摄的重要意义。在云南昆明的华亭寺内,有一奇特的“十味心病药方”,它是唐代无际禅师所开,方中云:“此药宽心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