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健胃助消食,后天之本是中脘。中脘穴的位置非常特殊,足阳明胃经在这里。手太阳小肠经在这里,腑会也在这里。中脘穴还称胃的募穴,即胃的精气反应到胸腹部的特殊部位。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里的腑会,还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汇的穴位。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本文目录1 中脘的准确位置图2 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2.1 我们的前辈是如何利用中脘的2.2 现代人是如何利用中脘的3 刺激中脘穴的具体方法3.1 一、按摩中脘穴的方法3.2 二、艾灸中脘穴的方
艾灸调理亚健康的原理就是,可以帮助亚健康者实现温暖舒适、精神放松;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激活脏腑功能;鼓舞正气、振奋阳气达到神清气爽的效果。《本草从新》曰:“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疫,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治百病,效如反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艾灸利用了灸火的温热和药物的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
神阙穴就是指人的肚脐。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机能的最佳作用点,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保养,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腹胀、泻痢脱肛、中风脱证等有独特的疗效。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所以神阙之名的意思就是指先天留下的标记。对于神阙穴名的解释,还有其他的记载:神,变化之极也,阙为中门,以示显贵。可能因此处为先后天交通的门户,可通往神仙居住的地方而得
足三里的快速找法及取穴方法: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中指)。患者屈膝,与屈曲膝盖同侧的四指并拢,拇指与四指成90°,以拇指内缘按于髌骨上缘。余四指沿髌骨外缘直指向下,当中指尖到达处取之。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足三里是历代临床重要灸穴之一,无论保健灸还是治疗灸皆有重要的作用。在民间有广为流传的歌谣“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在针灸临床中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之说,皆是重视足三里艾灸的体现。艾灸足三里有扶正培元,增强体质,强壮机体的作用,是治疗各种慢性病及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重要穴位,并是治疗脾
经常艾灸涌泉穴,可以使整个足底发热,畅通全身气血,达到补肾的目的。肾水充足,则可滋润五脏六腑,促进新陈代谢,滋阴降火,改善疲乏无力、虚劳和神经衰弱等病症,达到强身的目的。涌泉穴的定位:脚趾屈曲,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涌泉穴的保健功效: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对症疾病:神经系统病症: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头面五官病症:咽痛失音、口疮。泌尿系统病症:二便不利、肾结石。其他病症:足心热、高热不退、咳嗽、肺炎。保健灸法:一般可用温和灸15~30分钟
(1)天突的定位取穴:胸骨上窝正中处取穴。针尖向下靠胸骨下刺0.5~0.8寸。(2)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咳脓血、胸痛、肺痈、心痛、面热、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项肿肩痛、哮喘、支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扁桃体炎、膈肌疹挛、神经性呕吐、急性胃肠炎、食道癌等(3)配穴治疗:配泻人迎、廉泉、阳陵泉、支沟、内关治支肋胃满、喘呼逆息;配天窗、合谷、曲池治面皮热、颈痛;配气海、华盖治咳逆上气;配关冲治气噎;配灸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针曲泽、前谷,治咳嗽;配石关、足三里、胃俞、
三阴焦穴是脾、肝、肾三经之交会穴,具有健脾、疏肝、补肾的作用,既能补脾养血,又能补肾固精,滋阴柔肝,为治疗妇科病、血证及肝脾肾三脏有关的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常用要穴。艾灸之有延缓衰老、调整内分泌、补虚的作用。取穴方法: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肢紧紧并拢,然后于小指下缘紧贴内踝尖边缘上,食指上缘所在的水平线与胫骨的后缘交点处取穴。三阴焦的作用:三阴交穴临床多以妇科病为用,有妇科病“第一穴”之称,所有有关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各症,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经闭、难产
关元穴穴位定位: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功效: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主治疾病:早泄、遗精、阳痿、痛经、失眠、尿频、中风脱证、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痢疾、脱肛、荨麻疹。 保健作用:调补肝肾,调经止带,调理肠道,回阳固脱,强身健体。 对症疾病:泌尿系统病症:遗尿、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小便赤涩、急慢性膀胱炎。 生殖系统病症:遗精、阳痿、性功能减退、前列腺炎、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 消化系统病症: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肠道蛔虫病。其他病症:休克、眩晕、虚
足底反射区图片说明:肝、胆囊、升结肠、回盲瓣、盲肠(阑尾)反射区只在右足底反射区有;心、脾、降结肠、直肠及乙状结肠、肛门等反射区只在左足底有。除此以外,双脚反射区相同。足底反射区位置及按摩手法 1、足底鼻部反射区主治:鼻塞、流鼻涕、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摩1~3分钟。也可用牙签尾部圆头或发夹圆头端刺激 2、足底大脑反射区主治:脑震荡、脑卒中、脑血栓、头痛、神经衰弱、视觉受损。手法:用拇指指腹按揉1~3分钟,手指紧贴皮肤,不要后退,也不要左右移动 3、足底垂体反射区主
风池穴在项部,后发际之上,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如果用手将脖子后面的两块肌肉推向后发际,入后发际1寸的地方会发现有两处凹陷,重按之有酸胀感直入脑中,这就是风池穴。●风池穴功效说明: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风池穴主治疾病:小儿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落枕、颈项强痛。●推拿方法: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风池穴,有节奏地一松一放20次,然后将食指按在风池穴上以顺时针的方向揉按30次。每天推拿,可改善落枕,背痛发热无汗等疾病。最佳穴位配伍1.风池配大椎穴、后溪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
●大椎穴穴位定位: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说明:具有清热解表,祛风止咳的作用。●主治疾病:项强、热证、咳嗽、感冒,气喘、落枕、小儿麻痹症,小儿舞蹈病等疾病。●推拿方法:用拇指和食、中两指相对,挟提大椎穴,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重复操作100次,力度由轻至重。坚持推拿,可有效缓解落枕、感冒、咳嗽等疾病。艾灸大椎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对症疾病:骨伤科病症:落枕、颈椎病、肩背腰脊强痛。热性
中脘穴的标准定位:中脘在肚脐眼上方四寸,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方法: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直上5横指处取穴。推拿方法: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为揉中脘。【针刺法】直刺0.5~1.0寸。针刺时,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 【艾灸法】艾灶连灸5~10壮,或艾条温和灸15~30分钟。 【按摩法】双手叠掌由上至下推擦穴位及其周围;吸气后屏息,按压穴位5秒钟,呼气同时放松手指,手不离皮肤,继续重复按压,时间为2~3分钟;三指或掌心按摩穴位5~10分钟。每日按摩1~2遍。作用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和中。本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