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游泳不失为一种休闲、消暑、健身的运动,是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重要的健身方式。但是,每年夏季也是溺水事件的高发季节。专家提醒人们,在休闲游玩的同时,还应注意安全卫生,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三类人群不宜游泳凡有传染性皮肤病,严重的沙眼、中耳炎、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患者由于对别人有传染性,在病未愈时,不应到公共游泳场所游泳,以免传染他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精神病、癫痫病的人不适宜游泳,因为这些人难以承担大运动量,在水中容易发生意外,所以上述疾病患者在痊愈前不要游泳。凡患病或病后初愈的人,由于身体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节气。小暑开始,人们将会受到暑湿的影响。中医讲,春夏养阳,而夏季又与心相关,所以小暑节气开始后,应注意固护心阳,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等,容易心阳不舒,会有心烦不安、乏力、喘气憋闷的不适出现。进入小暑后,人们的汗液分泌越来越多,多喝水是必要的,建议喝温开水或凉开水,一定不要喝生水,或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水,容易引发肠炎等病症的发生。小暑过后,可以多吃些绿豆芽,不但可以解暑,更可以解暑;饮食尽量清淡,可以多利用绿豆,如喝绿豆水,做绿豆饭、绿豆粥等,可
夏天,许多患者晚上吹了通宵空调,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喉咙痛。气温一路攀升,空调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家用电器。与此同时,空调所带来的感冒、面瘫等疾病接踵而来,影响市民身体健康,俗称“空调病”。藏污纳垢 隐患无穷据调查72小时吹霉一碗米饭。此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启动的“2013夏日家庭室内空气改善计划”活动中,对北京、深圳等地的空调入户调查显示,88%的空调散热片细菌总数超标,脏的程度堪比马桶。事例和数据背后,是人们吹空调造成身体不适的切身体会。最近,因吹空调引发面瘫、感冒、皮肤过敏、肺炎等疾病或
即将进入伏天,天气越来越热是中暑的高发时期,哪些人群是易中暑人群?中暑后又应该如何救助呢?下面就向大家做一下详细的介绍,可以让身边人远离中暑。哪些人易中暑老年人:老人的皮肤汗腺逐渐萎缩,且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孕产妇:女性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是中暑的高危人群。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又多,对散热很不利。心脏病患者:天气炎热会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很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糖友的身体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迟钝,尽管
伏天酷暑难耐,如何才能健康的“抵制”炎热呢,中医介绍“应时平补,以热制热”的方法。所谓平补,就是通过温补去寒湿,通过滋阴来降热。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苦瓜、冬瓜、香水梨、番茄、马铃薯、番木瓜、猕猴桃等,都是很好的选择。此外,一些河蟹、河虾也具有较好的滋阴效果。饮食偏嗜是最不利于养生的,只有适当调节饮食,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而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痔疮;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
进入伏天后,气温越来越高,不少药店开始出售菊花、金银花等常用的清热类中药凉茶,但中药凉茶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中药凉茶中的中草药有很多种,各有其针对性。比如蒲公英可以消肿散瘀,适用于头痛发热;玉米须、竹叶则可以去湿解暑,适用于小便不利;大青叶可以清热凉血;决明子、薄荷则可以清热通便;荷叶可以解暑,降脂降压等。除了这些中药,凉性与寒性的药材还有很多,市民在选择中药凉茶时应明白自身体质,对症选购。总的来说,胃寒、胃酸过多、长期腹泻、结肠炎的市民要慎用中药凉茶。另外,儿童脾胃娇嫩,常饮凉茶易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
夏季除了炎热之外,雨天也经常出现,气候特点多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夏季养生,特别要注意对“湿邪”的预防。湿邪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头昏脑涨以及肢体困重等症状。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那么,在夏天如何做才能防“湿邪”呢?下面向大家做详细介绍。1、要保持屋内空气流通。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2、对付体湿,可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
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止泻,主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等症。熟藕性温,味甘,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津止泻,主治肺热咳嗽、烦躁口渴、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正适宜夏天食用。莲藕原产于印度,很早传入我国,南北朝时莲藕的种植已非常普及。莲藕味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且药物价值高。它的根、叶、花、须、果实无不为宝,皆可入药。莲藕做成的藕粉有消食止痢、开胃清热、滋补养性、预防胃出血,是妇孺小孩儿上好的滋补佳品,清咸丰帝曾钦定为御膳贡品。对于莲藕的药用,据《养疴漫笔》载:南宋隆兴
进入“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的气候特点,使不少老年人因体内热量散发不畅而出现上火的现象,如牙痛、眼屎多、鼻子冒火等。此时点按手脚的去火点,可以治疗多种热症,又无副作用,有助于老年人清热消暑,顺利度过炎热的暑季。胃火牙痛 点按“内庭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中医认为,胃火炽盛,症见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口臭嘈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导等症。这时点按内庭穴可清胃泄火,其作用堪比“清胃黄连丸”。此穴在足背二趾三趾的趾缝纹头后凹陷中。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指尖掐、压、力度以能感到酸麻胀为度,1~2分钟,然后再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木植物,有特异芳香,所以又称香苏。药用其嫩枝叶(苏叶)、茎(苏梗)、果实(苏子)等,一草上下都是药。在古代还常把苏叶当茶制成饮料,长期服用,苏叶茶可以解毒健胃。宋仁宗时曾被翰林医官院定为“汤饮第一”。紫苏叶称苏叶,性温味辛气清香,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中、止咳平喘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感冒、急性胃肠炎等。此外,紫苏在增强胃肠蠕动、增强食欲方面的功效也非常明显。夏季,暑湿侵邪、肢体重困、食欲缺乏,如果能常食本品,可解表散寒,起强身健体之效;紫苏茎杆称苏梗,有顺气、安胎、发散风
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敷于患处,能舒筋活血,缓解疼痛,预防“空调病”。“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三大功效。因此,除做日常调料外,生姜在夏季可治疗不少病症。民间也有大量关于生姜益处的谚语如“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吃萝卜早吃姜,郎中先生急得慌”,“家里备姜,小病不慌;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健康”等等。专家提醒,适量喝姜汤不仅能预防“空调病”,而且对吹空调受凉引起的一些症状也
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大热”或“闷热”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由于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阴伏于内,此时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起居规律 谨防寒湿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人应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时,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在体育锻炼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晩天气较凉爽,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