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天气,易于伤阴耗气,化热生风,内生热毒,外生疖肿。调节饮食应遵循《周易》所述的“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以适应四时变化,多食用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应季果蔬,使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秧苗聚集植物生发之气,稚阴稚阳,柔中带刚,既能胜阳热,又可祛湿浊,富含生发之机,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为夏季良蔬,可多多食用。红薯叶:即红薯地上茎秧顶端的嫩叶,与常见的蔬菜比较,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含量均占优势,有“蔬菜之王”的美誉。红薯叶清暑益气,解毒通便,养肝明目,有提高免疫力、降糖、解毒、防治干眼症等功能。经常食用可
酷夏来临,人们白天遭遇酷暑,到了清凉的夜晚还要备受蚊虫的叮咬。如何驱蚊最有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与驱蚊有关的种种方法。清理源头 蚊子喜欢在潮湿的地方繁殖,所以家中要想从根源防蚊,首先清理积水,阳台上花盆的底盘、洗衣机底下的积水、饮水机的水盘、花瓶、卫生间里的肥皂盒等。因此,给家里做个大扫除可有效防止蚊虫滋生。驱蚊妙招 大蒜:吃大蒜后,人会分泌一种味道,蚊子就会躲得远远的。吃大蒜前,最好先将其切成薄片,放置15分钟,驱蚊效果更好。还可以将大蒜切片,放在窗口或在纱窗上涂抹,可阻止蚊子进入室内。黑胡椒:黑胡
夏天将至,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暑热延绵,雨水普降。《黄帝内经》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们应根据气候特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精神调养 “放”字宣畅气机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即是夏天要使精神象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并要切忌发怒,使精神充沛、饱满,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另外,暑为夏季主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最易入心。心主神志,暑热之邪侵入人体,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
初夏来临,这一时段是从春到夏的过渡阶段,保健养生的方法也很多,做到如下三个方面,定有益身体健康。耐热锻炼每天进行研究表明,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体的热耐受力增强,再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进一步研究还揭示,获得或提高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锻炼,以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的。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的特点,所以是耐热锻炼的最好时机。初夏耐热锻炼具体如下: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室外活动,可根据天气情况,选
春夏之交过渡时期,天气变化莫测,人们应采取哪些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呢?衣着:随着早晚温差逐渐缩小,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减衣,不要早晨的厚装到了中午仍捂在身上,弄得满身大汗,这样反而容易着凉。此时着装应以穿衣不出大汗为原则,衣服递减的顺序应由上而下,既养阳又收阴,与大自然保持协调一致。饮食:宜逐渐转为清淡食物,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以及绿叶蔬菜,还可酌吃苦瓜、油菜苔、马兰头等带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热,又富有营养。由于人的腠理开泄,出汗较多,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此时天气虽已开始变热,但尚
夏季出游,穿外形透明、五颜六色的“水果鞋”在年轻美眉中非常流行,走到哪里都引人注目。但有些人穿上一段时间后,脚背及脚底会出现红褐色斑块及表皮脱屑症状,到医院一检查,才知是因穿拖鞋不当引起“凉拖性皮炎”。橡胶和塑料拖鞋穿着凉爽、穿脱方便,在夏季出门蹚水、过河更受欢迎。但其材质属于合成材料,对皮肤有刺激性,会引起皮肤过敏,时间一长会形成过敏性皮炎。常见症状就是在脚背与拖鞋接触的部位发生红褐色斑块,形状与拖鞋面形状基本一致,常常有脱皮屑及瘙痒现象,有的人还出现皮肤发红、丘疹、起水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皮肤糜烂
随着夏天的到来,出门旅游成为很多人的期盼,而安排好出行细节问题,保证身体健康无碍,则是获得快乐的根本保障。服装要轻便 防护严 通风好、吸热少、吸水性强、耐脏易洗是旅游服装的挑选原则。按照这一要求,运动装和户外装是最适宜的。而且,选择一双合适的鞋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如果到海边或平原地带的名胜古迹,可以选穿运动凉鞋或休闲鞋;如果以爬山、攀岩或野外探险为主,最好挑选鞋底颗粒大、抓地力强、防滑耐磨的运动休闲鞋。同时,旅游有四宝:扇子、雨伞、墨镜、太阳帽。外出旅游,汗流浃背是难免的事情,备一把扇子则能驱热避暑。带一
夏天到了,很多人的胃口不好,常常“无病三分虚”,消化功能降低,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体重减轻等“苦夏”症象。归根到底,都是脾胃功能减弱的后果。因此,夏季要做好饮食调节以确保健康。现代医学研究,夏季食欲下降是因为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夏季饮食应少吃肥腻,多吃清淡食物。中医理论则认为,春夏应该养阳。要养护阳气,首先是饮食调理,吃些辛甘微温食物,像韭菜、生姜、蒜等辛香之物,不仅能让阳气升发,同时还有温散祛湿的作用。但此时不适宜吃大辛大热的食物,比如
夏天,不少人会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上火”现象。《黄帝内经》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因此,在夏季我们要掌握一些防暑技巧,从而达到除去心火、调养身心的效果。宁心静神消暑气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因此也有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可见在炎炎夏季,做到宁心静神尤为重要,这也是古人倡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这句话出自宋代养生家蒲处厚所著的《保生要录》中的“论衣服门”。很多人天冷的时候很注意穿衣保健,但天热的时候却不尽然,这句养生提示对于天热时候“乱”穿衣的人很有指导意义。天热腰腹下更要保常温我们先来看“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指出具体的季节性,换句话说,一年四季都应该做到“腰腹以下常温”。天冷时节,大家自然会做到,但天热时更要做到。我们的腹部有一个人体唯一可用手触摸、用眼看到的穴位,名为神阙穴,位置在哪儿呢?肚脐。中医认为肚脐为阴极不能受凉,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称小满。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据说,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周书》有“小满之日苦菜秀。”的记载。《诗经》也说“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过去,农民每年春天青黄不接之时,都要靠苦菜充饥。苦菜又名败酱草,宁夏人叫“苦苦菜”,陕西人叫“苦麻菜”,李时珍称“天香草”。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
夏季来临,合理饮食很有必要。人在炎热的生活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分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人体内质代谢增强和营养素消耗增加,所以,夏天的饮食调理比任何季节都重要。初夏此时是春夏转换季节,也是人体对环境温度最为适宜的有利温度,蛋白质摄取量应在平常基础上增加10%~15%,注意多补充赖氨酸和蛋白质等人体必须养分,多进食鱼、肉、蛋、奶和豆类食品,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多且好。在初夏,人往往不愿吃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喜清淡饮食,这有悖于合理饮食概念。诚然,个人口味不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