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辛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此时天气虽已热,但还达不到最热的程度,所以叫小暑。俗语“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小暑节气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明小暑时节风中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昼长夜短,相对其他节气而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应注意养生保健。此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宜“春夏养阳”,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时节,容易烦躁不安,易困乏,少精神,应该
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头伏正在小暑节气,从入伏到出伏,时间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下旬。三伏天是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故有“热在三伏”之说。小暑节气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养心 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气压低,患有心肌炎后遗症的人易出现心律变缓、胸闷气短等症状。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气弱脉弱的人要喝点生脉饮,或麦冬5g,西洋参3g,桂圆肉3~5g泡水喝。防湿健脾胃 要注意对脾胃的保养,脾胃虚的人少喝冷饮、少吃凉菜,注意肚脐不要受凉。小暑节气是消化道疾病多发的时节,在饮食调节上要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各地小暑民谚中就有很多凝聚了养生保健的智慧,一起看一下吧。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荆楚岁时记》载: “六月伏
大暑节气,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带常出现 40益高温天气。我国古代又把大暑分成“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是说萤火虫在这一时候由腐草变成;土地很潮湿;大雷雨会出现于夏令三伏。此时阳气旺盛,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大暑时候的人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又到了一年银装素裹的隆冬时节。尽管严寒带给人们健康诸多的挑战,但中医学认为,冬季亦是养生的“黄金季节”,也就是“进补”和运动的大好时节,人们可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慎房事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做好健康储备,为明年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冬季保暖 首重“三暖”在隆冬时节,尤其在我国北方的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者加重。由冬冶告诫说,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如
冬令时节一定要学会如何调养身体。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养生主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早睡晚起进入冬季后,养生宜藏阳、藏精,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建议,平时要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此外,此时节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多晒太阳。运动时,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相对缓和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以微微汗出为佳。保持乐观冬季天气多雾阴晦,人的情绪在这种天气影响下有时会出现失望、悲
冬天历来是进补的季节,在饮食上很有讲究。但此时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了补,而忽视了味,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是不宜咸应减盐。中医理论认为,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咸味入肾,冬天本来寒气主令,易伤肾阳,影响其温煦全身和温化水液的功能,若再过食咸味,即会致肾水更寒,克伤心火,阻遏心阳,出现心悸、心慌、水肿等“水气凌心”的表现。如既往患有肺心病,还可“凌心射肺”,使咳嗽加重。凡素体阳虚怕冷或心、肾功能不全伴水肿的
人参大补元气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经。它禀性中和,能大补元气、补脾胃、安心神、益心智。现代研究表明,人参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大家冬季可以服用人参乌鸡汤,来益气养血,安神。做法是,用锅烧水至沸点后,放入鸡肉煮去表面血渍,倒出用水冲净,随后将鸡肉、人参(用量以具体情况而定,参考量为3~6克)、枸杞5~10克、大枣3个、姜适量放入炖盅内,加清水炖2小时,放盐等调味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少年、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有出血倾向者,不可盲目用人参。患疮、疥、痈或咽喉肿痛者,也要慎用人参,以免加重病情。服
小寒过后,全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是寒气最重的时候,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此时补益人体阳气最合适,喝碗羊肉汤最为恰当。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所以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羊肉汤做法原料:羊肉500克,羊棒子骨500克,猪棒子骨500克,鲫鱼200克,油、盐、胡椒、茴香粉、香菜等适量。做法:羊肉与羊的棒子骨、猪的棒子
《黄帝内经》认为“冬主肾”,“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草木凋零,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体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而我们的身体能否平安过冬,就要依赖我们体内负责过冬的主打脏器——肾,肾就像一块电池,如果电充足了,就能正常使用,在冬季养护具有闭藏功能的肾,就是给身体全面充电。善于养生长寿的人,主要是能审察天地间万事万物进退出入的道理,能适应阴阳消长升降的变化,平时能安养其神气,保护身形健全结实,使病邪无法入侵,寒冷也就无法向他袭击。肾主冬,主骨生髓,在冬季要注意肾脏和
热姜粥:高良姜10g,干姜5g,大米50g。将大米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高良姜、干姜,至米熟粥成即可,温热服食。高良姜暖胃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都含有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茴香外敷:取小茴香50g,在锅中小火翻炒至温热,取出装入布包中,外敷胃部。热敷时要注意掌握温度,既要防止烫伤皮肤,又要使胃部有温热感。一般热敷10min即可缓解胃痛,可以一直热敷到不痛为止。小茴香所含的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增加胃肠蠕动,排除胃肠道内积存的气体。桂枝浴足:桂枝20g,加水1.5L煎煮20min,
进入冬季,人们开始重视“冬藏”,此时食补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和贮藏,可使人体元气充沛,体质增强,以利来年春天更好地拼搏。我国台湾的补冬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在立冬开始就盛行进补,谓之“补冬”。台湾王诗琅《艋胛岁时记》中就有补冬记载:“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重传统中药又重食料选择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在台湾,中药铺很多,有人形容“药铺比米店多”。台湾人平常进补习惯用补药炖猪肚、猪小肠,还有鸡、鸭、鸽等。在炖鸭时加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