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中国古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传统中医认为立冬之后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不宜干燥。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天气渐冷,气温降低,很多市民开始注意保暖防寒以及冬季滋补。立冬到底该如何正确养生呢?一起来学学“两藏”、“防五寒”吧!藏阳冬天是四季的终结,但又是下一季的开始。古人认为,物表的阴气盛行下,阳气正在潜滋暗长。所以,要格外珍惜这生长的阳气,怎么珍惜?藏阳!要怎么做?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护阳气,而晚起可以凝固阴精。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才有利于阳气的生长
一转眼,立冬至,流感高发季又到来了。如何安然度过流感季,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流感为何如此可怕专家介绍,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份是高发季,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最易感染。“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一上来以发烧恶寒为主,一般发烧到39~40℃,同时伴有咳嗽、关节疼痛、咽痛等症状。” 专家说,流感之所以可怕,在于随着病情的发展,它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并且流感病毒传染性极强,几乎每年
冬季刚至,脑卒中发病率就悄悄抬头了。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发生中风,150万人死于中风病,70%的生存者多具有偏瘫失语等残障,5年复发率大约在40%以上,而且目前发病率仍然以每年8.7%的速度迅猛增长。早期识别三方法专家指出,脑卒中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还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睡眠不足、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劳累等。脑卒中发病前会有一些征兆,但由于症状较轻,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有几个简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冬季万物蛰伏,养生宜收敛阳气,进补重在养阴。要想健康过冬,应从饮食起居入手,遵循敛阳养阴之道。饮食:适当温补冬季养阴重在补肾阴,饮食要清淡,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食物。冬三月,为增加御寒能力可多摄入热量较高食物,少食生冷、燥热之品,少吃葱、辣椒、韭菜等辛辣、发散阳气之物,以免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便秘、鼻衄等症,可多吃大枣、芝麻、干姜、红糖等温中散寒的食物。冬季进补宜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宜进
冬天是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是一年的结束,亦是下一年的开始,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养生对来年的健康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衣食无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变化。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变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疾病种类,从营养不良到富贵病的“质飞跃”。很多人都疑惑平时应该多吃些什么,其实现在的人们已经不缺乏什么了,已经过剩了,好多病其实是吃出来的,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从“不妄”开始。不妄补很多人认为冬季是一个进补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3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专家介绍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本病在冬季高发,专家提醒人们冬季更要注意防范。冬季为什么是慢阻肺高发季?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慢阻肺急性发作。冬季雾霾天气增加,空气中弥漫大量污染物和病菌,经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增加慢阻肺的发病风险。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慢阻肺?戒烟 避免接触烟雾、粉尘和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0岁以上有
冬季的自然界阴盛阳衰,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故养生专家建议,冬季养生应该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入冬后,天气转寒,因此“敛阴护阳”的主要内容就是“祛寒就温”。一般来说“进补”是冬季“养阳”的关键,当然这个季节的休闲和精神调养同样不可忽视。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自然界万物闭藏。冬季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1、少出大汗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
寒风能够将脸“吹”歪,这个说法似乎不可思议。然而每年冬季,在很多人的脸上却验证了这一说法:口鼻歪斜、流口水,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这原来就是“面瘫病”。那么人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冬季气候寒冷,是面瘫病的高发季节。患者以 20-40 岁的男性居多,病因一般是感染了嗜神经、带状疱疹等病毒,又在过度劳累或面部长期吹风等因素下而诱发。对此,我们认为,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防范疾病入侵的最好保障,因此建议大家在寒冷季节休息好,并做好保暖措施。面瘫患者应该尽早就医,最好在三天内就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
进入大雪节气,一年一度的严寒季节又将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多个省份,气温骤降,研究指出,寒冷天气的低气温和多风天气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荷,就可能诱发心梗。预防三手段专家指出,急性心梗病势汹汹,预防保健尤显重要,中医自古以来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是中医“治未病”不可或缺的手段。针对急性心梗“未病、欲病、已病”三大阶段,以针灸为主的“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瘥后调摄、防其复发”三种手段,可以很好地“治未病”,使患者远离急
(一)药物养生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1.进补应辨证而为冬季,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2.进补需分男女老少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的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各个阶段人体内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年龄阶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这些变化来补益身体。3.冬季进补莫过激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
又到一年入秋时。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老虎”虽然还在发威,但天气已经逐渐转凉,大家也应该着眼于秋季的养生安排了。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不管是天气、气温还是环境,不同的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养生方法及重点也是不一样的。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所以秋季养生要防燥;同时,秋季在燥气中还暗含秋凉。人们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
秋季是养生的好时节,同时也是疾病的高发期,此时对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很有讲究,有一些养生常识需要注意。调护运动在清凉的晨风中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还训练了耐寒力,为寒冬做准备。 此外,登山是适宜秋季的锻炼项目。但要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耗气。调养起居秋季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肺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保持充沛的活力。调节情绪秋季万物沉寂,难免有悲秋的情怀。此时应该培养乐观情绪,多进行户外运动,享受秋季的开阔和凉爽。调节饮食暑气消退食欲增强,但此时更要注意饮食,以免伤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