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道理没错,但年轻人即使体质好也应“冻”得适度,“秋冻”不当,会招来“裙装病”——大冷天穿得太少落下关节炎;名为寒冷性脂膜炎的皮肤病,也常常会袭击那些为了美丽而不顾气温低穿着单薄的女性;光脚穿凉拖或光腿穿短裙的女孩,还会“寒打脚上起”。早睡早起宜养收 中医认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要以养收为原则,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夏季人通常心血难安,睡眠不安稳或多梦、易醒
秋日,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是一年中爬山登高的黄金季节。但要提醒的是:登山运动并非人人皆宜,尤其患有以下慢性病者(特别是年老体弱病人),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高血压 尤其是老年性高血压者,收缩压易受体位变化影响,登高过程血压容易出现波动,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意外。有的高血压患者平日常有头昏、眩晕症状,头重脚轻,走路轻飘,则更不适合登山。心脏病 爬山是一项耗氧量非常大的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荷增加。心脏病人若进行强度过大的爬山运动,容易产生疲劳以及呼吸困难;在原有心脏病的基础上,会因心电不稳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秋收时节天气凉爽,很多人不再苦夏,脾胃似是大开,再加上“贴秋膘”的正当理由,往往堂而皇之地大补特补,一不小心就闹个秋燥。您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度过刚刚结束的这个夏天的?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长时间在空调房里、吃冰棍、喝冷饮……如此度夏必定脾胃不和,消化功能孱弱。因此,入秋后,虽应适量调整饮食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但切记:积累湿寒已久的身体无法自动迅速地切换到“干爽模式”,日常膳食应给虚弱了一夏的脾胃些许缓冲时间。您可以选择一些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添加了肉类、海鲜的粤式砂锅粥、添加了新鲜蔬菜的牛肉
“春捂秋冻”是人们所熟悉的养生谚语。过了中秋节,凉爽干燥的天气中渐渐透出些寒意。随着气温的降低,有的人认为“秋冻”可以增加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天气变化的日子里,特意地不加衣服,不戴帽子,不换鞋袜。其实,秋冻锻炼是有讲究的,头、脚不能冻。中医学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聚积之处。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头部与机体的热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部如同一台散热器,当环境温度为15℃时,从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产热量的三分之一;在40℃时则为二分之一。因此,在秋天风大、气温下降之际,坚持“秋冻”的锻炼者
年轻人总觉得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自己年轻力壮的,就该肆意挥霍。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特别糟糕,特别是夏季的时候,年轻人火力旺,又喜欢吹空调、喝冷饮、洗冷水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以下五个不宜千万要记住了哦。一、睡觉地点不宜太凉 入睡着以后身体的各部分活动会减慢下来,血液循环的速度也变慢了,体温也比醒的时候低,而且身体对冷热也不如醒的时候敏感,同时夜晚气温较低,所以睡觉贪凉很容易引起感冒、肠炎等疾病。这就要适宜把握不要着凉。二、满身汗水时不宜冷水冲洗 人们在户外活动后,为尽快消汗除热,往
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可这盹儿在夏天怎么打比较有“成效”呢?睡眠是关乎健康的“大计”,这打盹的事情说道也有很多,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夏季睡眠注意夜卧早起 在夏季,早晨四点多,天就蒙蒙亮了;晚上八点,夜幕才降临。《素问·四气调神》曰:“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夏天昼长夜短,睡眠质量尤为重要,关于“夜卧”,最佳时间是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而“早起”的时间应该是早晨五点到六点之间,最迟不得超过七点。虽然夏天讲究晚睡,但不允许熬夜,凡超过午夜十二点以后睡觉就可称为熬夜,
在生活中阳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肌肤的毛孔放大,发泄我们体内的热气,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阳气向外升腾泄泻,因此在夏季很容易使人倦怠懒言,其实这就是阳气不足、外泄太过的表现,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尤其为大家推荐一种补肾养阳的好办法,就是艾灸大椎穴,通过用艾灸条灸大椎穴起到培补阳气的作用。为什么要艾灸大椎穴呢?大椎穴位于我们后脖颈脊柱凸起下的凹陷处,大椎是形容它要像大铁椎一样厚重结实,是督脉的重要穴位,督脉主要循行于我们背部,它被称为“阳脉之海”,各条阳经与督脉都相会于大椎穴,因此
从五运六气角度分析,2020年是庚子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属于运气学中的“同天符”年,同时气克运,又为“天刑年”,整体气候变化波动会比较大,夏天适逢两火叠加,因此会比较热,另外,仲夏至秋初雨水可能比较多。这种运气条件对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谈几点夏日注意事项:谨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夏季在五行属火,在人体应心。小满节气至7月22日这段时间,属于运气学说“三之气”时段,《黄帝内经》描述会出现“大火行”,同时伴有“寒气时至”或出现较剧烈气候变化。这种运气
炎炎夏日来临,藿香正气水一跃成为各大药店的新宠,家中必备,总之,“恶心呕吐来一瓶,感冒发烧来一瓶,防暑解暑来一瓶。”藿香正气水已然被捧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藿香正气水,你真的用对了吗?首先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中暑与中医中所说的中暑二者并不相同。西医对中暑的定义是: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叫作热射病,即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
夏不坐木 夏天由于雨水较多,湿度大,气温高,长期放置在露天里的木材、椅凳等,在经过长时间的露打雨淋后,含水分较多,经太阳一晒,便会向外散发出热乎乎的潮气,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痔疮、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病症。因此,夏季要尽量少坐在长期放置于露天的木材、椅凳上,以免“惹”病上身。夜不露宿 夏季有的人喜欢睡在露天里,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人在睡眠的时候,身上的汗腺仍然会不断地向外分泌汗液,以散发体内的热量,而人在入睡以后,整个机体都处于放松状态,抵抗力暂时下降,这时气温与体温之差会逐渐增大,如果再遇冷风
夏季高温炎热,使大家感到全身乏力、食欲不好,加上身体的免疫力相对较弱,病菌容易乘虚而入,危害我们的健康。都说夏季是个坎儿,那么哪些疾病会在高温下趁虚而入昵? 首先,夏季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大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注意自身保养,例如:早起喝一杯水,稀释血液粘稠度;不要在阳光强烈时锻炼身体。其次就是肠道感染疾病。夏季气温较高,食物变质速度快,细菌易于繁殖,故发病率高,且多为沙门氏菌属感染,儿童、年老体弱者易感染急性肠胃炎。此外,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生食瓜果,如果误食被细菌及毒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五味之首的酸味,在夏天不可缺少。原因在于,夏天大家出汗较多,身体需要较多的水分,这样胃酸就被冲淡了,不易杀死随着食物吃进胃肠里的细菌,人容易生病。另外,胃酸少了,会降低食欲。所以,夏天吃点酸,不仅能消热开胃杀灭病菌,还能预防胃肠传染病的发生。那夏季该吃哪些酸呢?1、敛汗祛湿 夏季出汗多,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2、增强杀菌,预防疾病 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饮水可维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