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血管因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疾病,分为无症状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五种类型。其中,无症状冠心病即隐性冠心病是各类冠心病中最危险的一种。循证医学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各种心脏病是造成中老年人猝死的最常见病因,而隐性冠心病在心性猝死中占首位,可谓是中老年人的“无形杀手”。近期连续的高温天气,不少医院急诊接诊心脑血管病患者增幅较大,尤以冠心病急性发作病例增加较多,超过平时10%~20%。高温天气中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要当
中医养生保健特别强调“三因养生”,即“因时养生”“因地养生”“因人养生”。专家介绍,“因时养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顺时养生。中医不同于气象学将一年分为四季,而是根据“五行”原理来划分季节,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在中医学中,五季养生中各季重点养护的脏腑不同,养护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长夏里,如何主动适应季节特点进行科学养生,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长夏”的特点有哪些? “长夏”一词,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等篇:“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在此首次提出“长
在炎热天气里,汽车空调给驾车族带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但是,一些驾驶员在享受凉爽的同时,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疲倦乏力、皮肤干燥,不同程度地出现手足麻木、头痛、咽喉痛、神经痛以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汽车“空调病”。造成汽车“空调病”的原因很简单:由于驾驶人员长时间呆在空调造就的低温环境中,冷的感觉被传递到大脑,体温调节中枢指令皮肤血管收缩,分布在全身的汗腺分泌受到抑制,使热量散发减少保持体温,加上空调车内空气干燥,于是容易使人感到皮肤、口唇、鼻腔及咽喉发干不适;特别是空调温度较低时,会使血管急剧收缩,引起
进入夏天,尤其是炎热的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整天湿热黏腻,没精打采。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少人分享经验:常备藿香正气,只要身体不舒服,统统交给它来解决。专家表示,藿香正气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安然度夏关键要做好养心、养脾、避暑、养阳四件事。夏季无病三分虚 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偏多,此时暑湿邪气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湿邪困阻,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倦。另外,如今人们普遍贪凉吹空调、吃冷饮等,伤了人体阳气,很多人会有低热、身体倦怠、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因此也就有了“夏
入夏后,暑、湿当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人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因此,入夏后人们养生保健的总体要求有以下6点:补益气阴 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一般多选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黄精、山药、龟板等药性平和、偏凉的补益药。对气虚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中医认为,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养心。下面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大家带来立夏养生攻略。注意保暖不贪凉 立夏节气一到,也是“春捂”结束的信号,人们可以渐次减衣。但“捂”与“不捂”还是要看天行事,避免着凉。一般来讲,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即可减衣;日夜温差大于8℃则该捂。另外,“寒从脚下起”,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故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衣。对于体质虚弱者,在减上衣时,最好留件适宜的背心,以防风邪侵入。立
近日,62岁的市民常先生晨练后回家突发心梗,经医院竭力抢救后脱离危险。家人很纳闷,“都说心脏病在冬天易发作,怎么夏天也发作?”对此,专家解释说,夏季空气中湿度高,气压偏低,含氧量降低,会导致人体缺血、缺氧。锻炼后因汗出过多血液循环受阻,回家后进入空调房,环境冷热不均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因此,夏季防止心血管疾病不可忽视。起居有常 保证睡眠 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平稳,即要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等。夏季人体机能较为活跃,动则升阳,适
阳历五月份包含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和小满,代表着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万物竞相生长。夏季火旺,对应人的五脏为心,此时最宜颐养心神。 养生法则,平心静气畅情志 中医所说的心,包含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藏神”,即心不仅有主一身血脉、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同时又主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就简答扼要地说明了人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夏
立夏养生药膳 立夏后气温渐热,饮食应以养心为主,宜多吃些具有补血养心、调气活血、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北方长夏暑湿之气容易侵扰人体,使人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身体嗜睡的“苦夏症”,所以饮食应以补心祛暑食物为主。南方立夏季节,机体因天热消化液分泌减少、饮食应以清补食物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作用的食物。 栀子桔梗薄荷茶(北方)材料:栀子0.3克,桔梗0.6克,薄荷0.3克,百合0.3克,桑叶0.5克,酸枣仁1.0克,菊花0.3克,甘草(生)0.3克。制作方法:1.纯净水烧开。泡茶前用开水烫杯,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芬芳竞艳。这个时节天气忽冷忽热,阴晴风雨无常,使人容易感到情绪紧张、烦闷不舒,加之季节性过敏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各类皮肤疾病也纷至沓来,很多人的皮肤,尤其是面部,麻烦不断,令人痛苦不堪。因此这个时期,皮肤保养尤为重要。此时易发的皮肤病主要有痤疮、黄褐斑、风疹、湿疹、荨麻疹、真菌性皮肤病等。中医理论认为,皮肤主要与“肝”、“肺”最为密切。 “肺”总司全身皮肤:中医将体表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官(如毛发、汗腺)等总称为“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屏障,具有分泌汗液、防御外邪等功能。《黄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一“七十二候”中对夏至有此解释:“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用鹿角、蝉鸣和半夏解释了夏至的三个阶段。 鹿角解古时候,人们发现动物兽类中的“鹿”,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特别是对节气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即每年一到夏季农历五月“夏至”节气就会出现鹿角脱落的现氛“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它是属于“夏至一阳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所以,从古时候开始
每年6月21日-22日就到了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对夏至做出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唐代权德舆有诗对夏至进行了描述,“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在我国古代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一“七十二候”中对夏至有此解释:“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用鹿角、蝉鸣和半夏解释了夏至的三个阶段。“夏至一阴生”,夏日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