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行气法源出《云笈七签》。本法动作简单,以调息行气为主。【1】 于半夜之后或中午之前,解开头发,面向东方,两手握拳,闭气,调整呼吸。然后举起双手,向左右导引,再用掌以按摩两耳。【2】平卧,引气3次,然后用手指掐压后颈筋脉(相当于风池穴)3次。【3】端坐,面向东方,闭气调息5次。用两手中指点蘸口中唾液14次,然后两手掌相互摩擦,轻揉双目。【4】端坐,面向东方,闭气调息3次。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鼻翼。【5】端坐,面向东方,闭气调息4次。上下牙齿相叩数十次。【6】俯卧或侧卧,闭气调息6次。【7】蜷卧,闭气调息7
老人导引法源出清·曹廷栋《老老恒言》。本法专为老人而设,易学易行。【1】 卧功(01)伸直两足,脚趾向上,两臂向上伸直,掌心相对,掌距约30~50厘米,双手及整个身体左右摆动数遍。(02)伸直左足,右脚前屈,用双手抱右足,向左肋下方引拉数遍。然后伸直右足,左脚前屈,双手抱左足向右肋下方引拉数遍。(03)两膝并拢弯曲,两足外展,同时双手分别攀左右足,向外展数遍。(04)伸直左足,弯曲右膝,用双手勾住右足底,用力上顶,让膝头抵住胸部。然后伸直右足,依前式轮流做数遍。(05)伸直两腿,双手分别握住左右拇趾,头及
中国的气功有很多种,但是气功修养的三个方面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那就是调身、调息、调心。息是呼吸的次数,身和心是身体和心神。这三个方面归纳起来首先就是动和静的问题。大家可以想一下,你身边的人有的爱动,有的喜静,爱动的有健康的、长寿的,可也有身体不好的,甚至早夭的。爱静也是如此,有的健康,甚至很长寿,也有的身体不好,病秧子。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样才能对身体、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仔细阅读古代中医经典,中医历来都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总结中医关于动静结合的具体方式,精髓应该是
1.练气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人到中年脏器则开始衰老,人到老年脏器老化或发生病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受阻。例如胆固醇高、血脂高、血液粘稠高度、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动脉硬化、血循环不畅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中气滞血瘀的范围。练气功可以降低人的血液粘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可以增强人体内脏的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2.练气功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练气功到一定程度,口中津液增加,唾液中含多种免疫细胞,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经过科研检测发现,练气功组的人与不练气功的对照组的人相比,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增加,人体
气功美容是运用各种气功功法以防治损容性疾病或延衰驻颜、轻身健体、增添气韵、美化形体的一种美容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观。中医认为:人的形体肢节、肌肤毛发、五官爪甲等无不与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紧密联系,只有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健旺,元气充沛,才能润发美颜即所谓"有诸内者必行诸外"。气功美容就是通过调节体内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平衡以达到却病保健美容的目的。气功治病的基本原理是强调调身、调息、调心,强调"意气合一"。气功能以意念指导放松、以意念诱导入静、以意念调整大脑和皮层下各级神
心理治疗自古就有。从广义上讲,凡是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对患者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提高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调整病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改善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都可以认为是心理治疗。从狭义上讲,心理治疗是一类有异于化学、物理、生物等传统治疗方式的特殊治疗手段,是针对消除某种心理症状或行为障碍提供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设计的,有一定的方法、适应症和病人的选择。心理疗法的出现弥补了医学治疗中
这里的“心”是指心理、精神,“身”是指形体及其生理功能。顾名思义,自我心身锻炼方法是指发挥意识能动性,对自身的精神、形体进行锻炼的一类方法。1、气功锻炼含有丰富的心理锻炼内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谈到气功时写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里的“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在气功锻炼中对精神的要求。气功术语“全凭心意练功夫”更加显示了心理活动在气功锻炼中的主导地位。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意识进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这种主
佛教中虽无相当于本来意义的“气功”,但从现代广义的气功而言,在客观上瑜珈和禅修中都包含有类似气功的内容。瑜珈,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佛典中汉语意译为“相应”,指控制自己身心令与某种东西相应(相契合,一致)。瑜珈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制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佛教亦称其禅定为瑜珈。修禅定者被称为瑜珈行者,或瑜珈师。佛教密宗的修练方法更多以瑜珈命名。在印度,至今仍将各种修练方法统称为瑜珈,不过有了一些变化,有多种精神内涵和锻炼姿势。近年来,由于它具有调节身心的特点,在世界上引起了重视,尢以欧美为甚。禅修是指
气功与太极拳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顾名思义,太极拳属于武术的拳种之一,有人将其称作“柔性武术”。太极拳运动的具体内容,除了拳架套路之外,还有基本功、推手、散手和器械套路等。作为武术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攻击和防守。太极拳和气功二者相同之处主要是: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武术流派之一的太极拳,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减少了技击作用,而更加突出了太极拳锻炼的健身价值和传统艺术表演价值。太极拳名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观点。因此,从太极拳也具有健身作用这方面
汉唐年间,气功在医务界颇为盛行。当时的名医如华佗、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都是精于气功的大师。他们在气功健身的实践和文献的整理上都有重大的贡献。宋、辽、金、元四朝,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百病丛生,急需解决疾病的治疗是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所以,气功虽已不象汉唐时期那么盛行,但并没有被排斥在医界正宗之外。金元时期医学界四大名医之一、寒凉派代表人刘完素在他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气功养生的记载:“吹嘘呼吸,吐故呐新……此皆修真之要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也认为:“夜半收心静坐少时,此生发周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
气功,作为人类养生保健、强身治病的方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的祖先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及繁衍,必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凶猛的飞禽走兽相较量,逐渐形成了许多自然的包括气功在内的保健养生方法。比如,为了祛湿导滞,通利关节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导引”;吸取与禽兽搏斗的经验,象其形,会其意,形成自然而本能的古代技击武术;从人类社会化生活的增多,体会到精神情志活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总结出修身养性的“静坐”、“意守”等方法。总之,气功的萌芽和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偶然的发明,而是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