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主肾”,也就是说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补肾。相较于盲目吃各类保健品补肾,不如多吃炖煮的食品以食补养肾。补肾需先分清阴阳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就是肾,人们常说“火力旺”其实就是指肾脏机能强,生命力强。人们口中经常提到的肾虚,在中医上常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中医所谓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肾阴虚的人往往表现为腰膝酸软、头发晕、失眠、心烦,两手心、两脚心、心口(五心)发热等,还有月经量少、生殖能力差。如果是年轻人肾阴虚,会出现早泄、遗精;老年人肾阴虚容易出现
(一)节制房事中医学认为,在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于中年人特别重要。因为当人年过40岁以后,阴气由旺盛逐渐减弱,到了老年精力更加衰退,是自然的趋势。如果能善自珍摄,不过分透支体力,注意养肾保精,则能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所以中年人节欲十分必要。(二)药物养生秋季气候干燥,肺气旺盛,肝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包括西洋参、沙参、茨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
3月20日,春分到来。春分是太阳黄经一个轮回的开始,“分”字是指九十天之春,分为两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南北半球昼夜长短随之改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反之。人们过够了夜长昼短的冬季,到了春分,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时节阳气已十分充足,春暖花开,所有动植物都在茁壮成长,人体的肝胆之气也充分激发,养生需要结合气候特点和个人特质,做到“天人合一”,调畅
1.秋季养生大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季养生要点:夏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其意思是说秋天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大地处于收容平定状态的季节。为了应顺天地自然,养生者应当早睡早起,与鸡的睡起时间一致。此时,在精神行为上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降,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侵害。这些都是适应秋季的养身之道,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将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还会发生“飨泄”的毛病,如此就“奉藏者
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
季饮食调养应遵循“养阴防燥”的原则,饮食宜养阴,滋润多汁。其具体原则如下。1.养肺为要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应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等。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2.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指我国农历7、8、9月,从立秋至立冬前,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
冠心病心绞痛也是秋冬季节的多发病,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血管的收缩,血黏稠度的增加都是冠心病的重要的发作诱因,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因多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年老肾气日虚等所致心阳不振、痰浊内阻。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养生调养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绞痛发作情况。穴位按摩法 压内关 以一手拇指指腹紧按另一前臂内侧的内关穴,先向下按,再作向心性按压,两手交替进行。对心动过速者,手法由轻渐重;对心动过缓者,用强刺激手法。平时则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转各10次,然后紧压1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转眼间已经入秋了,秋天给人的感觉是天气凉爽,果实累累,一片喜悦的丰收景象,然而初秋也有空气干燥、温差较大的特点,易引起身体上的较多不适。那么,在秋季应该如何养生呢?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整体,人的养生宜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从养生角度看,金秋以养肺为主,以收藏为佳。经过夏季暑气煎灼,人体各脏腑阴津耗伤严重,加之秋燥外袭,易于出现口干舌燥、鼻干、喉咙干涩,甚则咳嗽、头痛、皮肤干燥松弛等症,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易大便燥结等
头疼、嗓子疼、发烧、全身酸疼、咳嗽……近日,市民常女士及其孩子都饱受感冒困扰,娘俩一起就医。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寒冷且干燥,人们为了防止冷空气入侵,很多时候都会紧闭门窗,室内通风少,病菌容易滋生繁殖,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入冬以来,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患者明显增多。如何减少感冒发生几率,专家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保暖 防止着凉 冬季预防感冒首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儿童、老人及身体较弱易发生感冒的群体,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当天气转冷时应及时添加衣被,防寒保暖。北方地区有暖气设备,室内外温差大,外
时已入秋,轻风习习,天高云淡,给人们一种全身轻松、舒适的感觉。中医认为,燥主秋令,且燥邪易伤肺。根据中医五行学说,五脏在秋应肺。因此,秋季保健重在养肺,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治鼻病以护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萎缩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约占人群的9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鼻塞等鼻肺部症状可引起动脉低氧血症、睡眠障碍、肺容量下降等,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或急性发作。因此,把住病从鼻入关,可有效护肺。清气道以净肺:随着工业污染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增加,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轻者
姜不仅是餐桌上离不开的调味品,也备受养生人士推崇。但俗话说,“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生姜也非时时适宜。秋天气候干燥,最易伤肺;生姜性温味辛,辛入肺,久服易伤阴动火,出现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加重秋燥对身体的伤害,故“秋不食姜”。中医认为,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夜晚人体应该阳气收敛、阴气外盛;生姜性温味辛,辛能发散,晚上食用生姜,易出现咳嗽、口燥咽干、心烦不寐、盗汗心悸、咽痛音哑等症状,故“夜不食姜”。但是,秋不食姜并不是绝对的,需要辨证对待。对于体质偏寒之人,如果经常感到全身怕冷、手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