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保健,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张、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那么,秋季应如何护胃呢?1.保暖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另外,胃病患者“秋冻”要适度,不要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2.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终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而加重病
秋季气温降低,空气湿度下降,皮肤中的水分蒸发增多,加上活动减少,皮脂腺和汗腺分泌不足,所以不少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往往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不适症状。但要注意的是: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用热水频繁清洗以达到止痒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防止或减轻皮肤瘙痒的发生或症状呢?关键是要做好皮肤保养,要注意以下四要点:控制洗澡次数洗澡不要过于频繁,如无出汗,一般每周一次即可,并且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浴水以35℃~40℃为佳)、时间不要过长(10~20分钟为宜),不可用碱性大的肥皂(以含脂肪多的羊毛脂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这类患者轻则常常感到头、颈、肩及臂麻木,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等。入秋后,天气渐凉,颈椎病也开始多发和加重。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针灸推拿治疗中心许毅强副主任医师提醒,全身许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颈部,它是连接头颅与躯干的“生命线”。因此,“颈椎健康,身心才安”绝非夸大之辞。颈部是人体“生命线”颈部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包含颈椎、气管、食管和密集的神经、血管等。大部分人
秋天,气候由热变凉,人体腠理由疏松转为致密,阳气开始潜藏于内。秋风不是总送爽,在暑往寒来、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务须趋利避害,顺应天时,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不同。初秋养生三部曲御暑热:初秋暑热仍未退去,素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称,“秋老虎”颇凶,因而仍要加强各种解暑降温保健措施,预防中暑,防止“秋老虎”肆虐。由于暑热最易伤心,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保脾胃:初秋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为患,最易
秋天由炎热渐渐转变成凉爽,这时,“老寒腿”的毛病说不定就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老寒腿”也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人的膝关节是个活动范围很大的负重关节,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人到老年以后,膝关节由于长年的磨损,是最容易老化的。老化后的膝关节往往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造成行动不便。膝关节引起的骨性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退行性病变。随之而发生关节及周围韧带松弛失稳,关节滑膜萎缩或增生,分泌的滑液减少或增加,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等。有时骨关节面下骨质疏松,或有小的囊性变化,这种变化可使软骨深层营养中断
11月是冬天正式来临的时候,从24节气来说,包含有“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 天气特点: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进入这一时节,天地万物的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冬季到来,自然界表现为阴盛阳衰,气温降低,寒气袭人,人体阳气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阳气。“小雪”时期特点是天气逐渐变冷,北方地区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在南方一些地区,经常一年见不到下雪。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一年中进补
每年冬季,流感相对高发,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是易感人群。专家提醒,易感人群更应注意未病先防,除了日常的起居、饮食多加防范,以下这三招简单、易学的预防法不妨学一学。 茶饮法 姜枣茶组成:生姜5片,红枣10枚,煎汤,趁热饮。功效:温中散寒,适合气虚质、阳虚质、脾胃虚寒人群。橘皮茶组成:新鲜橘皮50克,冰糖适量,温水冲泡代茶饮。功效:健脾化湿、生津理气,适合素体脾虚兼杂痰湿人群。 按摩法 鼻部按摩方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梁,上下按摩50~60次,下止鼻根两侧。用力适度、缓慢,不宜过重过急,早晚各一次。功效:
古人云:“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粥具有适口、易消化、易吸收、生津益气的特点和功效。秋季,肠胃经历了夏天“肥吃肥喝”的“洗礼”,正到了休养生息的好时机。趁着瑟瑟秋风喝些粥,不仅去秋燥,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养生保健。芝麻大米粥将捣碎的芝麻与大米一同煮粥,或将芝麻炒熟研末,拌粥而食,可以润肝肺、去秋燥,对秋季中老年人易发的咳嗽、便秘等症有一定的疗效。山芋粳米粥山芋与粳米同煮成粥,秋季常喝,可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过度肥胖等症,尤其适合体虚多病的老年人喝。木耳粳米粥将木耳、粳米加冰糖同煮成粥,即为木耳粳米粥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体应该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须遵循天时、地理的客观规律。谈到秋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就已经记载了较为详细的方法:“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雨水逐渐减少,气候以“燥”为主要特点,秋季天地间以平和肃降为主要运动变化,因此秋季养生,无论生活作息、饮食着衣、体外运动皆以养收为基本原则。脾胃常见病在秋季如何才能做到健脾保胃?脾胃实乃人体的发动机,人体的气血津液皆由脾胃运
白露已过,天气开始转凉,进入阳消阴长过渡阶段。人们养生也要顺应秋季气候特点,尤其在饮食养生方面,当以润燥益气、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而食补与药补,是一个亘古而热门的话题。药补不如食补,但无论食补、药补,均应辨证施膳,辨证进补,适可而止,恰到好处。食补人无论青年、老人,为了延续生命,均需不断摄取五谷、果蔬或肉食等基本食物,虽有所讲究,但也无需每日求教于人。而要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长寿,则应有所讲究,尤其是年过花甲的老人更应有所注意。在食补方面,按照中医学的观点,应遵循以调补五脏虚损、协调阴阳为主的原则。饮食
冬季是一年里最冷的季节,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万物沉寂、萧条、冷清,反映在物候上就表现为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那么,人们要如何安然过冬?下面介绍三种冬季高发状况及应对招数。 冬日锻炼谨防心血管疾病高发 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心脏病发病率就会增加2%。天气寒冷会令人体的血管收缩,出汗减少,从而刺激血压上升。另外,在冷空气骤然刺激下,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此外,冬季还会增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发
酸酸甜甜、冰冰凉凉的酸梅汤,无疑是盛夏解暑的最佳饮品。除了熟知的清热消暑之功,酸梅汤还有许多其他的益处。传统的酸梅汤由乌梅、山楂、甘草、冰糖等熬制而成,味酸性温,有很好的开胃消积之功,肉类等油腻之品吃多了,喝点酸梅汤能帮助消化;更重要的是,酸梅汤味道虽酸,却属于碱性食品,可以中和体液的酸性,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比如易疲倦乏力等,就是肉类等酸性物质在体内蓄积的结果,需要靠碱性食物来平衡体内酸碱值,而酸梅汤中的乌梅、山楂就是碱性食物。因此,适当喝些酸梅汤,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疲劳、恢复体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