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人体很容易“起火”,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熬夜的人更是如此。在这里提醒大家,降火也要注意分清部位,这样才能对证降火。中医认为,夜间应该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安静入睡的时段。夜里到凌晨不睡觉,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得不到正常的休整,最容易诱发“心火”,而且熬夜容易耗伤阴精,这里向大家推荐有滋阴、降心火功效的一款食疗方。百合枸杞绿豆汤原料及制法:枸杞20克,干百合20克,绿豆20克。白糖适量。将洗好的百合、枸杞子与绿豆放入锅中,加5碗水用旺火烧开,小火煮至绿豆开花、百合酥软,加入白糖调味,息火焖5分钟即可。秋季过度
体在摄取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食物的酸碱性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许多毒素,但是如果合理饮食的话,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为大家汇总出夏季常用的排毒食物。绿叶蔬菜:绿叶蔬菜多呈碱性,可以中和饮食、代谢中产生的酸性物质。新鲜水果:水果汁能将积累在细胞中的毒素“溶解”,最终经排泄系统排出体外。绿茶:绿茶中有许多解毒因子,它们易与血液中有毒物质相结合,并加速从小便排出。葡萄酒:饮葡萄酒可预防和纠正酸中毒。黑木耳:黑木耳中的胶质,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聚集,排出体外。苦瓜:苦瓜能清暑消热,明目解毒。海带
一、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片、胶囊等剂型)是经典方,也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暑药,有解暑、化湿、和中的功效,针对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昏、胸闷、呕吐、腹泻、脘腹胀痛等。在化湿的同时,藿香正气类制剂亦可扶脾胃之气。对中暑、以吐泻为主的胃肠性感冒效果最好。如果作预防用,可每次服用治疗用量的1/3。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食物。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二、六一散六一散是有名的解暑药,配方又是最简单的,由滑石、甘草以6:1的配方组成,“六一散”也
阴雨连绵让很多人觉得身体湿乎乎的,容易出油,人也不是很舒服。湿邪成了这段时间的常见病症,表现也不大一样。从目前的门诊来看,大多数人还没有明显梅雨季节引起的身体不适的表现,但会有些消化科胃肠不适的病人,以及呼吸科老慢支病人,包括皮肤科一些真菌感染病人,问及自己发病是否与梅雨季节有关系。有诸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梅雨季节,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舌苔厚腻、代谢发生变化后引起的身体水肿,大便黏稠,甚至觉得困、重、疲乏,还有些人会自觉
中医认为,醋味苦酸、性温,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治癣疗疮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醋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多达20余种。醋对至少8种有害微生物,比如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赤痢菌以及造成“香港脚”的真菌有明显的抑制杀灭作用。炎热天气是各种细菌滋生的有利因素,毒素易在体内聚集,吃凉拌菜或炒菜时加点醋,不仅味道更鲜美,还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从而有效避免肠胃道病菌的传染。此外,醋还有缓解疲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美容护肤等作用。因此,为了防“秋老虎”,可以在生活中适当喝些醋。但要注意,醋不能空腹食用,以
既往研究表明,在冬季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导致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原因可能与冬季急性心梗发病率升高有关。此外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较年轻人在冬季AMI和中风的死亡率更高。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掌握日常生活调护对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一般是以3~5月为春季,6~8月算为夏季,9~11月算为秋季,12~2月算为冬季。一、冬季环境特点及其对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① 低温,室内外温差大 低温刺激血管收缩,增大血流阻力,使心脏负荷增加;寒冷刺激机体儿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苦夏的一系列症状如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预防苦夏,以醒脾开胃为重点,配合科学的生活调养效果会很好。食疗为主。饮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醒脾开胃方法。食物种类要多样,注意色、香、味、形、质等的搭配,以刺激食欲。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水果蔬菜,如梨、苹果、香蕉、猕猴桃、桃、西红柿等,以满足身体消耗所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可自制消暑的凉茶或药粥,可根据个人口味喜好适量加入莲心、枸杞子、麦冬、荷叶、丝瓜、大枣、山楂、砂仁等醒脾、益
夏季高温时,许多人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依旧较热,就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在夏秋交替的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一来,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种感冒,就是中医所谓中了“阴暑”。引发“阴暑”的原因在暑湿季节,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肌肤和脾胃而引发“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张开、腠理疏松,人们在睡眠或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长时间处于低温阴冷的环境之中,或是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洗头冲凉,亦或是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饮,或睡眠时被电扇、空调强
今日迎来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面对“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天”为30天,比去年“三伏天”少10天。提醒大家入伏养生要有“三防”。一防过劳累,尤其老年人更要注意。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也是下雨最多的季节,易产生高温、高湿天气,又闷又热,令呼吸和排汗困难,如果此时运动量和体力活动过大,不利身体健康。因此,伏天应尽量减少大量运动和体力活动,多到通风和阴凉的地方去。二防“空调病”。炎炎夏日,气温高升,影响工作和休息,开空调降温避暑可以,但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无法适应
人们在炎炎夏日会出现食欲不振,日光照射时间长活动量也变大,很容易出现消瘦。而“贴秋膘”就是一个补元气,养身体的方法。“贴秋膘”首选吃肉,就是“以肉贴膘”。生活中,有人吃炖肉,有人吃白切肉、红焖肉,还有人吃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总之,各家各户就是找理由大吃一顿。但是,秋天“贴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夏日酷热,人们普遍胃口欠佳,不少人体重减轻,到了秋天,胃口恢复,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富含优质蛋白的鸡、牛、羊肉等,以补偿夏季体内能量消耗造成的营养不足。但是由于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
虽然近期夏雨频繁,但气温却居高不下,湿热的感觉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有的人还没中暑,双脚竟然先“中暑”啦。很多人知道,人中暑了,会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感觉,那么脚“中暑”是什么症状呢?出现脚“中暑”的症状时很多人会觉得原本合脚的鞋子变得挤脚了,而且会感觉脚好像长胖了似的。鞋子变紧会对足部的骨头造成压力,而人体近四分之一的关节长在足部。足部由于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肿胀会对这些关节产生压力,产生酸疼的感觉,这便是所谓的脚“中暑”的症状了。臧平建议大家,夏天尽量选择宽松的休闲鞋,不要选择质地较硬的材料做成的鞋子,
时值盛夏时节,气温持续升高,天气日益潮闷。专家提示说,为了防病保健,此时节,家庭小药箱中最好常备7种常用中药。小暑时节,白天较热,气温居高不下,午夜后又较凉,不开窗睡觉闷热难受,开窗睡觉老幼体弱者又很容易感冒。再加上,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吃冷食,同时,食物又易腐败变质,很容易患胃肠道疾病。为了防病保健,家庭小药箱中最好备些常用中药。具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的藿香,可治疗感冒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具有解暑、化湿、醒脾作用的佩兰,可治疗头晕昏闷、食少、恶心呕吐、腹泻等,每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