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是大雪节气。大雪时节的到来预示着正式进入了冬季最冷的时候,人们开始为了过冬储备粮食,身体也需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基础上,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抗寒能力。冬季在五行属水,肾主水,人体的肾精需顺应时节封藏在体内,肾为先天之本,固肾乃强身健体之大法。故冬季进补,首先要做到的是补肾。冬季宜多食黑色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不宜吃过咸的食物以防止耗伤肾精。同时补肾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来调整,做到平补阴阳。阳虚怕冷者可多食用牛肉、羊肉、大枣、山药、龙眼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等,忌食生冷的食物。
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光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见,让孩子常晒太阳能增强体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广、天气更加寒冷,养生要顺时而变,注意保暖增衣。大雪,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从大雪节气开始,大风降温一场接一场,降雪的频率也开始增加。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讲,大雪正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进而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
农谚道:“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专家提醒广大朋友,“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饮食住行都需注意,以防疾病缠身。夜凉勿憋尿专家介绍说,寒露节气后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群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坏习惯。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
寒露过后预示着天气转凉,此时节也是秋季到冬季的一个过渡时期。此时北方一些地区气温有时可降低到10℃左右,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树叶也逐渐变成红黄色,大街小巷,漫山遍野,如火似锦,非常壮观。景色虽美,但此时也常有冷空气侵袭,因此深秋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专家提醒大家,深秋养生要预防以下几个方面。防秋燥燥邪容易耗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因
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天气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身边感冒咳嗽的人特别多,有的病情严重的发展到了肺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病人群也不仅局限于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就连不少平时身体强壮的中青年人也纷纷遭殃。专家介绍,冬季养生要先养肺。那么在冬季如何养好我们的肺呢?冬季3大诱因让肺很“受伤”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也是人体最易失守的第一道防线。中医认为“肺为华盖”,也就是形容肺像雨伞一样,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的作用。然而它又最为娇嫩,“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外界的空气通过我们的鼻子和喉咙,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寒冷的冬季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势必会造成寒邪入体,身体抵抗力变低,蕴生各种疾病,对于老人等体虚人群要特别注意固本扶正,防御风寒之邪对人体的侵袭。火灸疗法 据了解,火灸疗法是从灸法演变而来,不仅运用灸疗的经络热效应,又结合中药外敷法,即无创伤性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经过穴位渗透于全身腠理,再通过皮肤导入体内,直达病灶,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激活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专家介绍说,进行火灸疗法前要先辨证病情,循经取穴,找出敏感点,敷上特
随着冬至的到来,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由此拉开序幕,此节气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机,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中医冬至养生方法简单中蕴含着大道理,值得世人沿用推崇。 “冬吃萝卜”有道理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暖气、空调等供暖设备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出汗散热的机会相应减少,加上冬季天寒,习惯多食羊肉等热性食物,容易消化不良,使人产生内热、气机郁滞现象,此时适量地吃一些性凉的萝卜,不仅可以消散内热,还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等作用。市面上萝卜的品种有不少,而不同的
很多人时常会感到提不起精神,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常说的“秋乏”。但若在秋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不容易出现“秋乏”症状。睡好子午觉深秋时节要睡子午觉,子时从中医理论来讲是“肝经循行时间”,如果肝失调会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心烦气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月经失调,面部色斑,急躁易怒”等症状,所以人们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在晚上11点之前就寝,达到养肝的目的。午时从中医理论来讲是“心经循行的时间”,如心失调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汗出,思维迟缓,失眠健忘,早醒易惊,夜多异梦,口舌生疮,头晕乏力”等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古人云:“多事之秋”,所以立秋后还需谨防“秋老虎”。立秋后看似天气凉一些,事实上,还处于三伏天的末伏阶段,早晚较凉,中午仍然暑气逼人,这就是“秋老虎”在肆虐。此时,暑邪容易耗气伤津,人们养生注意“五关”,可有效挡住秋老虎。防暑降温要继续“秋老虎”发威时,暑气更加逼人,人们防暑降温仍要继续,以防中暑。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外出应打伞、戴遮阳帽,做好防护措施。要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冷敷头部,饮用清凉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养生保健要顺应四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顺应四时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因此立秋后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养“收”为原则。初秋养阴为上初秋时节由于肺部易受到燥气的侵袭,会造成体内津液的损伤。应按照四时的变化规律而养护阴气,使得阳气有所收敛而不至于散失。饮食应以“少辛多酸”为原则,选择口味清淡、润肺
常大爷是多年的“老风湿”,进入冬天,气温变化,这几天关节又开始肿胀、疼痛,让他感觉难以忍受,于是又开始频繁求助于多年服用的止痛药。此外,王大爷还保持了多年的晨练习惯,但最近却发现,起得越早,锻炼时越冷,出汗又一热,反而让自己更不舒服。专家表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种长期慢性病,在寒冷季节来临、气温下降时,会使血流缓慢,加大了关节活动时的阻力,使关节疼痛加重,很多人依靠止痛药来减轻疼痛,但这其实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痛苦,对治疗并没有帮助,而且止痛药大多是激素类,长期服用还会对健康产生其他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