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之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气候也会逐渐变得干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人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甚至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凉、燥为此时的主气,故秋天养生的主要方法是养肺润燥以适应季节变化。避免过度“秋冻”,保护身体阳气 民间有句俗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是说白露过后再不能赤身露体了,特别是早晚时候,防止受凉。白露一到,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 此时天气转凉,秋风肃杀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凋落明净而成熟平定。在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如同鸡的活动规律那样,天黑就回家睡觉,天亮睡醒就起床,使心志安定平静,以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让此前向外宣泄的神气收敛,以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养生方法。秋季容平,养收之道“秋三月”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的三个月,按节气则指自立秋日起至立冬前一日止的三个月。“容”,指容貌、形态,亦有从容的含义。“平”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对老人来说最重要。建议骨质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门。二防中风: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要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三防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寒冷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易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病变的冠状动脉遇冷收缩,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四防消化道溃疡: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引起胃病复发。五防呼吸道疾病:
进入白露节气后,秋风瑟瑟,气温下降较快。所以民间有“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之语。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而南方则会出现低温连阴雨的情况,因此养生保健也要因地制宜。春秋时期,无名氏作《蒹葭》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代诗仙李白《玉阶怨》中说“玉阶生白露,夜外侵罗袜”;公元 759 年秋季的一天,杜甫在甘肃天水市也写了一首诗,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都说着同一个时节——白露。每年阳历的九月初,白露不期而至。草叶上的露水因秋夜的寒凉而凝结成白色的霜,便是白露的由来。诗中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
现在已是立冬节气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少辛增酸”是中医养生保健医学对于秋冬交替时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段时间的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食物。 秋冬交替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适当吃些酸性食物(比如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发生的作用。酸性食物除了醋外,还包括富含维生素C的苹果、柠檬等偏酸性食物。特别是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吃较多苹果的人远比不吃或少吃苹果的人发病几率要低。柠檬的有机酸含量比橘子、橙子等水果高出十几倍。有机酸是维生
进入白露时节,那些困扰我们大汗淋漓的暑热天气逐渐远去,逐渐变得凉爽起来,秋风乍起,携着丝丝凉意。清晨醒来,我们逐渐发现周围开始凋零的花瓣、草木上凝结了白色的水滴,闪耀出晶莹的光泽。那么,白露养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衣 早晚及时添加衣服 老百姓有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过后,衣服穿着就应注意开始保暖避寒了。从“处暑”到“白露”,变化最大的就是昼夜温差了,可以说“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一个节气。气温明显开始下降,早晚须记得及时添衣,以免着凉。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稍不留神
立秋过后,闷热燥湿的天气有所缓解。可是,炎热的夏季虽走,但我们身体多多少少被湿邪入侵。湿邪滞留体内,难免作恶。浑身无力、食欲下降、大便稀溏、不思饮食、皮肤湿疹等都可能是湿邪入侵的表现。不妨在立秋之后,利用一些食物的除湿特性,祛除夏季留在体内的湿邪。利水祛湿类有利水作用的常用食物有绿豆、赤小豆、冬瓜、黄瓜、西瓜等。绿豆 除了利尿作用外,还可清热解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熬制成绿豆汤,不要去皮,不要加糖,不要冰镇,温凉即可,每天连汤带豆随意食用1~2次。脾胃虚弱的适当减少食用量。赤小豆 可消肿解毒,它的利水祛湿
冬藏,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补 益民间有“入冬进补”的习俗。所进补品多数为参茸滋补之类,尤其是红参、高丽参者居多,如将红参片用雏母鸡或刚会啼的雄鸡炖食。为了解决“补得进”而不致产生上火的补益反应,人们利用“阴阳平衡”原理,先用麦冬煮水,取汁后再入红参(或高丽参)炖服。为了避免助邪化火,不少医生都会根据求医者是否存有积火、积湿、积痰而采取不同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除昼夜均而寒暑平外也有平分秋季之意,此时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说不尽的美好宜人。秋分有三候:雷收声、虫坯户、水始涸。古人认为雷的产生是因为阳气盛,但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从秋分起,白天热,夜晚凉,秋意渐浓。秋分是一个重要节气,古人将秋分设立为“祭月节”,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早在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之场所。而且,秋分时节也是农忙时节,秋收、秋耕、秋种(三秋)让农民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是,“秋分夜夜凉”,秋季气
四季轮转,初秋之际还没跟炎热彻底告别,凶猛的秋老虎就伺机而动,带来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日子,于是感冒、咽喉肿痛、皮炎湿疹各种小病痛纷纷出来作怪。调起居 解秋乏 适当多睡一小时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养生法则,适当增加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而早睡和午休是增加睡眠的最佳方法。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对于老年人,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气候。冬天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方好。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生病。现从如下五点,阐述冬季养生之要点。防病治病遵医嘱立冬后全国许多地方普降大雪,冬之寒意已现,皮肤腠理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