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季的开始。《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立冬后养生保健注意以下五原则,有助大家健康过冬。饮食宜御寒滋补 饮食调养要遵循冬季气候特点来调节。冬季为肾经所主,主封藏,主咸。冬季饮食以保温御寒、滋补、防燥为主,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入冬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黄金季节,阴阳之阴气回落大地,气候凉爽,草木生机收敛,万物成熟结果,因此常常用硕果累累形容秋季。中医学认为,燥为秋之主气。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天气少雨,气候干燥,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之象。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到秋天皮肤变得紧绷绷,甚至起皮屑,毛发干枯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起皮,鼻子咽喉部发干等情况。这种种表现都是秋季燥气当令造成的影响。燥邪,是指自然界中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燥邪致病,最容易伤及人体津液,表现出各种干燥、涩滞症状。《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
冬天来临,天气干燥,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冷暖的交替特别容易感冒。对于正常人来说,感冒了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一周之内便可痊愈。但是,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感冒可不是一件小事,感冒可诱发肾脏免疫活动,引起血尿、蛋白尿加重,甚至严重的还可导致血肌酐升高。因此,天气寒冷,请肾友们把预防感冒牢记在心。其实,不论任何疾病,都是机体免疫力与致病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久病体虚,若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志不佳,加之外来寒邪侵袭,更易罹患感冒,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说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隆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今年的公历11月22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小雪后,气温继续下降,但并不十分寒冷,可偶见少量降雪。此时阳气潜藏,阴气转盛,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护阳保暖、养精蓄锐,为来年生机勃发做准备。运动微汗以为度 此时应确保充足的睡眠,夜晚休息时间不应超过
中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由于秋季转凉,天气干燥,肺部易受伤害,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一些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的患者也往往在秋季病情开始加重。秋季养肺的主要方法有:饮食养肺 秋季在饮食调理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养肺为基本原则,药粥最宜。这里有几款粥向大家推荐:秋梨粥 此粥有良好的润肺功能。红枣糯米粥 经常服用可健脾养胃,提气润肺。冰糖银耳粥 这是治疗秋燥的理想食品。还有菊花粥、芝麻粥、百合粥、雪梨粥等,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食用,益于养肺。补水养肺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为什么冬季需要“养藏”? 生命是一个生、长、收、藏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四季的体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人体五脏的对应的关系是肝主生、心主长、肺主收、肾主藏。《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譬如:“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黄帝内经·阴阳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0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黄经240°。小雪因居于初冬,雪尚小,寒未深,故名小雪。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小者,未盛之辞。”它是寒冷开始的标志,一般在中原地区已开始下雪了,而在南方地区则已是明显的深秋时分,秋风瑟瑟、秋雨阵阵了。 防寒 从这个节气开始,西北风刮得多了,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大家一定要戴帽子,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防燥 这个节气里,室内暖气都开始供暖,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早晚温差相对变大,给适应了炎热的人们带来了较大挑战。在如此多雨的季节替换时节,应该如何顺应时势,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呢?防秋燥 入秋后,随着空气湿度降低,皮肤会变得干燥,身体因感受燥邪容易发生疾病,中医称为“秋燥”。秋天养生首先要注意养肺,可以多吃百合、莲子、藕、梨、鸭肉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另外“贴秋膘”进补更要讲科学方法,最好经过体质辨识后进行调养。稳情志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天气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22日是冬至,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一如年节”,民间尚有“冬至如大年”之说。中医学十分注重气化运动,冬至是阴阳气交接的重要节点。《史记·历书》中讲“以至子日当冬至,阴阳离合之道行焉”。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寒热交争 防疾病 虽然冬季已过去大半,但从气象学上讲,冬至起“九”,将逐步进入一年中最冷
小雪是入冬后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冬天真的到来了。天人相应,小雪节气也是人体阳气隐伏、阴气旺盛的时候,此时最重要的是顾护阳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可使阳生阴长,阴阳互生,平安入冬。适当进补 进入小雪节气后,可以适当在日常饮食中补充一些温阳散寒、固肾益精的食物。《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热,能补中益气、开胃健力。冬天人们阳气内敛,正好可以借羊肉的热性,有效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情况。萝卜在冬天也必不可少,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有很好的行气功能,营养丰富、清解积热,萝卜汤是冬季养生保健首选
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可以温养肺气。养阴益气,则应该从生活的多方面入手。吃多饮生津宜: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人体的津液,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还可多喝些以蜂蜜、百合、莲子、胡萝卜、藕、梨、芝麻、木耳等清补之品所煮的百合粥、甜浆粥、牛乳粥等。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起床喝杯白开水。白天可以多喝淡茶,坚持每天喝二三杯茶水,对心脏有保健作用。忌: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比如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以及炸鸡腿等煎炸食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许多常见疾病如感冒、皮肤干燥、鼻炎等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如何做好防范措施,将这些多发病拒之门外?专家介绍说,做好日常保健,提高抵抗力是预防所有疾病的“万金油”。感冒: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冬天更是“放肆”。感冒病毒一般从上呼吸道黏膜侵入,多数病人有流鼻涕、咳嗽、头痛等症状,如果病情进一步的发展,容易发展成气管炎。预防方法: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根据天气添衣御寒,防止受凉; 合理饮食,在冬季多吃牛羊肉、豆类、红薯、萝卜等食物,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呼吸道干燥。忌食过分油腻辛辣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