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上海市名老中医施杞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以“按、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十二势组成的一套全身气机调畅的养生操。其中“按、转、磨、蹲、调”五势能活动全身多个部位的肢体关节,调整全身气血运行,对颈椎疼痛、僵硬有缓解作用。“摩、吐”二势能健脾养胃。每次完成一套养生操大约15分钟,每日1 ~2次。习练过程需量力而行,安全第一,思绪集中,不宜过猛过快。准备动作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覆于下腹部,全身放松,开始6次腹式呼吸,气沉丹田、深长、缓慢地呼吸。洗脸手掌相对双手
现在正值芒种节气,该节气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人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指阴历五月,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进行采收。此时节,自然界进入了典型的夏季,人体也需要顺应气候变化进行养生。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是在当令节气通过导引吐纳、存思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传统导引养生法。相传为唐末宋初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养生家陈希夷所创,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收录于《保生心鉴》《万寿仙书》《遵生八笺》《四库全书》等。一个节气一套动作,一共24套动作,每套
传统运动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衰老及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和总结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健身方式,是以肢体活动为主,并与意识、呼吸、自我按摩密切结合,以保养身心、防治疾病和改善功能为目的一种医疗康复方法。传统运动疗法多种多样,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意气相随、内外兼修、身心并重的特点,可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十分注重身、息、心“三调合一”,对中风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调身:端正身形《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一般从每年的6月20日前后开始,到7月7日前后结束。从夏至这天开始进入到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是一年中阴阳之气转换的关键时节,故为历代天文学家、农业学家、养生学家等所重视。夏至节气可通过练习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中的手足争力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争力,又称为矛盾力、阴阳力、太极力,是指在练习中两种相反方向用力的方法,借以发力、持中以及达到伸展、圆空之意。也是内景导引,如峨眉十二庄、武当太极十三式、少林达摩易筋经,以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功夫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对于人体而言
白露,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之后,天气逐渐转凉,因此尤要注意养生。白露导引术,重在脊柱的左右旋转与上下对拔,使整个脊柱在旋转中得到拔伸。从内景功夫的角度而言,练习日久,习练者自觉脊柱甚至整个身体有如一根空心的管道,真气从上而下如甘露灌顶、滋润全身、通体舒泰,此真气下降及内敛之景象也,此内景“甘露灌顶”之密意也。【动作】 1.采用盘坐式,两手自然覆按于两膝,正身端坐,呼吸均匀,思想安静,全身放松。 2.两掌内转,扶按两膝,指尖向内,两肩松沉,肩胛骨打开,臂肘撑圆,身体
江西中药大学特聘教授庞鹤鸣创编的练气八法之一—“抻气”锻炼方法,通过上肢的反复抻动来激发、调动和畅通全身的气机,可快速达到强身、祛病、开智的目的,这种练法简单高效,方便实用,深受广大习练者的欢迎。动作要领基本姿势抻气的姿势站着坐着都可以。站着练要求两脚并拢,腹部肚脐回收,腰部命门后突。坐着练要求两脚分开与肩等宽,腰部命门前塌。相比较,站着练更容易调动全身的气机。但无论是站着练还是坐着练,都要保持下颏回收,百会上领,周身中正,两眼轻轻闭合,神意内守,松静自然。预备动作两手掌心对着身体,沿腰带平脐拉开,至两侧
说起站桩切不要以为是武术或气功专有,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说法,指的就是站桩。古人把站桩看作是医学的一部分,因为其具有养生保健、康复治疗和延年益寿,与医药疗疾有异曲同工之妙。多数人认为医生开出的处方、药才叫医疗,其实这是狭义的认识。从广义上讲,只要对人的生理机能有调节作用,对某种疾病具有防治效果,均为医疗。其中“运动疗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站桩是一种位静式运动疗法,一代武学巨匠王芗斋创立的大成拳极其看重站桩的重要性。大成拳系无套路拳法,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
中医“养生”古称为“道生”“养性”“摄生”“卫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春季养生集中体现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追求“不老延年”的寿养思想。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相应”,人要健康长寿就应“法于阴阳”,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而且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
春季踏青,户外空气中经常弥漫着花粉,过敏原增多,加上潮湿的天气很容易滋生细菌,就导致那些敏感性体质的人群容易过敏,出现打喷嚏、咳嗽、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者皮肤上更会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者白色的风团,并有轻微的灼热感。过敏虽然是全身性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表现,但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承受的“攻击”面积大了,自然就易出问题,尤其是裸露在外界、与空气接触最多的脸部就难免首当其冲地中招了。据统计,有20%的人有皮肤过敏现象,在春季里,皮肤的治疗率占全年数据的50%。怎样预防春季皮肤过敏春季过敏性疾病与风
俗话说“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早春天气时冷时热,加上细菌活跃,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中医养生防病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注意万物始生和气候多变特点,通过适当地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健康养生的目的。饮食少酸多甘春季阳气初生,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不宜食酸性食物。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健壮,人可延年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春天宜多食些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
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小夏早早脱去了冬装,而且还露着脚踝。最近几天,小常总感觉踝关节疼痛、麻木发冷,又酸又胀,皮肤颜色呈青紫色,于是来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小常被确诊患踝关节炎。由于脚踝处是人体较为脆弱的地方,脚的表皮下脂肪层较薄,不具保温性,若不注意脚踝保暖,脚踝长时间处于受冷状态,很容易诱发踝关节炎。“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的确“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变化无常,尤其是昼夜温差悬殊,加之多风,风速越快,人体散失的热量也越快、越多,就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不仅微生物易于繁殖,而且空气中如花粉、灰尘、羽毛、皮屑、尘螨等浮游物也随之增多,在春风吹拂下,这些浮游物可刺激对自然气候变化敏感的五官,诱发一些以痒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人们须加强防范。春季结膜炎因发生于春暖花开之时而得名,为变应性(过敏)眼病,致敏原尚不明确。发病时患眼奇痒难忍,伴有异物感和灼热感以及轻度畏光流泪,大多无眵(眼屎)或仅有少许丝状眼眵。治疗可滴用2%~4%色甘酸二钠眼液或0.5%可的松眼液,睡前涂强的松眼膏,注意勿揉。过敏性鼻炎分常年性发作和季节性发作两型,后者多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