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入秋后,很多人出现了秋乏现象,总感觉没精神,稍微动一动就乏力、犯困。中医认为,这种情况是人体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虽然不是病,但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缓解这种不适感,日常不妨常按一按太阳、风池、百会三个穴位。从中医角度讲,太阳、风池、百会三个穴位都位于头面部,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从现代解剖学来讲,三个穴位下分布有颧神经、面神经、额神经、下颌神经等神经的分支,能刺激皮下遍布头面部的血管和神经,增加供血、兴奋大脑,进而达到提神解乏的作用。取穴:太阳穴
落枕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颈部损伤之一,有过落枕的人都知道,落枕不仅有颈部疼痛状态和颈部活动受限,而且严重时可放射至头部、上背部以及上臂,影响工作和生活。那么,落枕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治疗呢?一般来说,夜间睡姿不良或枕头不合适,造成颈部一侧肌肉过度紧张,颈椎小关节错位,使伤处肌肉筋膜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疼痛不适,动作受限。此外,某些颈部外伤或素有颈肩部疾患,稍感风寒或睡姿不良,局部气血壅滞,筋脉拘挛,也可导致本病,甚至可反复落枕。落枕轻者经活动、穴位按摩或热敷后可自行痊愈,还可以自行按揉两个穴位,缓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症。它包括惊悸和怔忡,它是中医学的病名。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比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心功能不全、早搏以及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能引起心悸。心悸的发作有阵发与持续之别,阵发者,可每日数次或数日1次,发作症重,过后如常人。持续发作者,则终日心悸,难以自持。中医认为,心悸多由心血不足、心虚胆怯、阴虚火旺或瘀血阻络而引起。根据不同类型选用适当的穴位调理,有独特的疗效。 心血不足型 症见精神疲倦、失眠多梦、乏力、气短、头晕眼花、脸色发白、
刚说过的话就忘了、事情重复说、东西放在哪里想不起来、出门容易落东西,严重者甚至不认识家人……老年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没有特效药,很多人会寻求用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老年痴呆有肾虚精亏、心气不足、瘀血内阻、痰迷心窍等不同的病变机理,可以学习一些体表刺激疗法防病治病。人体体表有五脏六腑的经络穴位,刺激相应的经络穴位就能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产生内源性“药物”。捏耳 俗话说:“头常梳、耳常搓、齿常叩、津常咽、腹常揉、肛常提”。肾开窍于耳,耳垂一带是耳朵的头面区,这一区域的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曾说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自古至今,颐养生命,延年益寿一直被大众所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养生知识也通过越来越多的途径得以传播。膻中是个什么穴 膻中穴,又称“上气海”“元儿”“胸堂”等。根据《针灸大成》一书的描述,其定位为“在两乳间,折中取之,有陷是穴,仰而取之”,即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膻中”一词首见于《灵枢·根结》,即“厥阴根于大墩,结于玉英,络于膻中”。此外,由于膻中穴位于胸中,为宗气之海,且“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穴可以有
随着冬季的到来,寒冷与燥意让不少朋友感觉越来越明显。这时候养生保健别忘了自己身上的“涌泉”、“极泉”和“阴陵泉”这三眼“泉”,经常按压这三个穴位,就如同泉水滋养我们的身体。但它们都在您身上的哪里?为什么冬天需要它们呢?今天就带您详细了解。冬季,天干物燥,人在如此干燥的环境中很容易“上火”,这就需要我们在冬季注意保养,防止被燥邪所伤。另外,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很多朋友因此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中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我们的双脚对我们的健康极为重要,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起
很多人知道练气功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功效,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不少老人通过练气功,不戴老花镜也能看书报了,还有不少老人通过练气功白发变黑,高血压的血压正常了,心绞痛的不犯病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正常了。那么气功真的这么“神效”吗?气功到底如何帮助中老年人呢?1、练气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人到中年脏器则开始衰老,人到老年脏器老化或发生病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受阻。例如胆固醇高、血脂高、血液粘稠高度、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动脉硬化、血循环不畅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中气滞血瘀的范围。练气功可以降低人的血液
一、耳的气功保健耳为听觉器官。中医认为,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尤赖肾气的和调。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故耳廓有全身脏器及肢体的反应点,而耳病的治疗,需要全身机能的改善。耳功除对耳病有防治作用外,还能增强其他脏腑的功能。耳功在极虚静的气功态下练习,方合法度。1、龟咽健肾思想先静下来,口微闭,以舌在上下牙列外徐徐搅动,待唾液满口后,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气海穴),在吸气时如忍大便状引真气自会阴至尾闾循夹脊至玉枕,头颈如顶物状则上行脑部泥丸,略停片刻,咬牙,如吞咽硬物状,将津液用力咽下,汩汩有声,在吞
气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可以使人体各部分趋于正常化。患者的人体生理状态走向不正常的阶段;或是脏器开始老化,或已经发生病变。因此花患病的人为了预防各种疾病发生,为了在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条件下治好病,需要练气功。气功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比较突出。传统气功包括吐纳、导引、静坐等方式,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气功运动的特点是修习者在教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锻炼而恢复健康。练功时修习者的意识处于宁静、愉悦的状态,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可起到强
现代气功一词包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坐禅、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等,甚至太极拳等某些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气功的范围。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
第一阶段:初试阶段初试阶段又称感性认识阶段。起初,有的对气功持怀疑态度;有的对气功误认为是迷信;有的练功没有几天,就希望把自己多年来经中西医药久治无效的疑难病症治好;有的一开始练功,就希望气功师为自己“灌顶”、“开天目”;其实,以上这些认识是模糊的和不现实的。须知,气功锻炼是培补元气、真气,不是呼吸之气。元气生于先天之精,具有生命活动原始动力的重要作用,元气乃生命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即是对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阐述与概括。练功的诀窍就是掌握正确的功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身心锻炼方法,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治疗自身多种慢性疾病。许多中老年人想练功健身,但又怕练不得法而走火入魔,那么初学练气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气功健身的特点气功的功法种类繁多,所以应因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等不同而选择适合自身的功法。气功在编排上虽千变万化,但其核心古今都离不开三调:即调心、调息(调气)和调身。第一步调心就是首先应做到调整、控制意识思维活动。其基本要求是排除私心杂念,做到“清心寡欲”,以达到入静状态。为了更好地练功,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