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吃饭太快,一不留神导致空气吸入体内,而禁不住地“呃”“呃”的体会,这就是呃逆,俗称“打嗝”,主要表现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控,呃声或低或高,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有时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影响说话、进食等,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正常人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肌肉,称为“膈肌”,它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来,起到分隔和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当进食过快或吸入冷空气时,会刺激到植物神经,从而使膈肌发生突然收缩,引起迅速吸气并发出“嗝”的声音。呃逆,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能自行缓解,
在人体足底上有一条“地筋”,按揉“地筋”可以疏肝养血、活血通络等。怎样找到“地筋”呢?正身端坐,将一脚放于另一腿上,脚底面向自己,把脚趾向脚背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地筋的状态,多反映肝脏和肝经的病变。中医认为,肝主筋。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脏在身体主要发挥着疏泄和藏血等功能。肝疏泄条达,使全身气机运行畅通,脏腑功能正常。如果肝疏泄失职、经脉不通,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地筋”的状态也不一样。脾气暴躁、眼睛酸涩、肢体抽搐、血管硬化、湿气较重的人,“地
您是否因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困扰?是否经常咳嗽、多痰?是否长期精神不济、头脑昏沉、身体困重?或是明明很久没进食了,感到饥饿,却胸腹胀满,甚至有恶心呕吐的症状?以上种种症状,都可以通过刺激腿上的这个穴位来改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喜食肥甘厚味的人,体内多易生痰湿,更容易出现身体困重、腹满等症状。痰湿体质的人可以通过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具有健脾祛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加强锻炼、中药调理等多种方式来改善体质,也可以刺激豁痰要穴——丰隆穴。肌肉丰隆处寻“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丰隆”之名十分贴切,该穴位于
俗话说:“十指连心”,手指疼痛正是在对我们发出身体疾病警告,更暗藏着脏腑疾病。手指按摩养生法,针对感冒、心脏病、颈椎病很有效,真人示范,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五指按摩防疾病 手指按摩是讲究方法的,做正确了,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顺序:按摩时男性先左手,后右手。女性则相反。时间: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左手拇指的两侧,感觉疼时再坚持10秒钟。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上下夹住左手的拇指,用力按压,坚持3秒钟。力度:用力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到能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 13秒按摩拇指,针对心脏病 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和血的作用。气对人体的作用 气是指人体内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作用:促进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温煦作用:温煦内脏,加强内脏生理功能,维持体温。防御作用:护卫机表,防御外邪入侵,去除入侵人体的外邪。固摄作用:固护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作用,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之意“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气由此注入体内。间使穴传来的经气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孔隙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气无法从本穴的孔隙外出体表,如同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针刺内关穴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主血脉,心藏神,内关穴又为心包经络穴,故可治疗心、胸、神志病证。内关穴与外关相对
1、掐压内关穴治疗恶心、腹痛 对恶心、欲吐或出现腹部疼痛,可用右手重重掐压左手腕处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持续时间约5~10分钟,能缓解症状。若遇到晕车之类不适,用此方法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2、掐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病情非常危急,时间尤显重要。在送往医院救治的同时,应立即让病人侧卧,低头垂臂按压病人至阳穴(后背正中线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常可使病人症状缓解。 3、掐压三阴交穴治疗肾绞痛 肾绞痛患者非常痛苦,掐压双侧三阴交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10分钟,便可缓解疼痛症状。 4
随着中高考的逼近,考生的学习和心理都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而家长们因对孩子充满期盼亦会出现焦灼不安的心情。当这种情绪遇到了疫情,我们需要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缓和种种不良情绪。临近高考,有焦虑紧张情绪是不可避免的。焦虑是人们应对重要事情时的一种应激反应。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适度的焦虑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助推学习。其次,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抵抗病毒的强力屏障。所以,出现焦虑情绪并不可怕,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才是家长和孩子们最迫切的需求。中医学并无“焦虑”病名,
小暑节气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也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节。实际上,天热除了补水,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好自己身上的“泉水”,比如自己身上的“涌泉”“极泉”和“阴陵泉”这三个带“泉”穴位。 出汗过多伤阴上火 按摩涌泉滋阴降火 炎热的夏季不少人出汗较多,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五液”,汗为心之液,正常出汗能散热清火,而出汗太多则会伤气伤阴,阴伤多了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所以在夏季里,更需要注意滋阴降火。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黄帝内
【穴名由来】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在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名太阳。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短暂晕倒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足见,太阳穴之重要性。《达摩秘方》中将此穴看为回春法,认为常按此穴可让人青春常在。【太阳穴定位】
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时,可以将两手大拇指压住两个耳孔,两手的中指向头顶伸直,指尖相触的地方即是。【穴名由来】百是一百,会是交汇之处。在《会元针灸学》中也曾说道:“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也就是说,百会穴是人体诸多腧穴的交会处。【所属经脉:督脉】在中医的理论里,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的精华之血、六腑的清阳之气,都交汇于头部。而百会穴就位于头顶,是人体最高的腧穴,深系脑髓。其作用之重要,不言而喻。当人头痛、失眠、眩晕、烦躁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去揉脑袋。有人会揉
秋季气温骤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因而心神失养,产生悲忧等情绪。其实,中医在解忧化郁、稳定情绪方面有方法,比如穴位按摩,这里推荐两个“解忧穴”——内关、足三里。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穴位。因心主神,与情志相关,按摩此穴能通心血生心神、舒缓情绪。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忧郁的根本病机是气血逆乱,刺激本穴能调节中焦脾胃,枢转气机、运化气血,气顺血畅,则精神可安。具体方法:左手拇指点按右手内关,适度下按半分钟,再顺逆时针各按揉100次,有酸、麻、胀、痛感觉为佳。再换右手拇指按左手内关。每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