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儿还是热,不少人可能开着空调、风扇就睡了,醒来后也许会感觉脸疼,有的是隐隐跳痛,有的是剧烈刺痛,表现出的病症不一样,以为这是面瘫的前兆,并把这罪名归咎到风扇、空调上。其实它俩只算是“嫌疑人”,脸疼可能会预示着某种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感官能力较低,一旦出现脸痛,可能问题就比较明显了。若对这种隐隐作痛“视而不见”,当心留下健康隐患。所以,及时选择合谷按摩的治疗方式,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合谷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虎口”,为什么称为合谷穴呢?这里采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将大拇指和食指看成了两座山,虎口看上
虽然拥有窈窕的身材,但如果配上大大的眼袋,还是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颜面针灸”及点穴按摩,同样可以达到脸部“减肥”的目的。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只需每天1次,每次1个小时按摩承泣穴,2个星期后,就会看到眼袋明显消除。由于承泣穴是胃经的起始穴,故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如果你想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以每天早起坚持做眼的保健按摩,即早起时用食指指肚按摩承泣穴36次,使之有酸重感即可。承泣穴离眼睛非常近,是胃经的起始穴;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眼眶边缘之间即是。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
太阳穴经常被人提及,但是很多人对人迎穴却不熟悉,其实人迎穴也是人体头部的一个重要穴位。人迎穴位于颈部,取此穴位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靠的姿势,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即是。人迎穴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多,有利于增进面部血液循环和使脸部皮肤紧缩的功能。人迎穴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大家不要使劲儿去点它,一点它就容易咳嗽,反而不舒服。大家可以用手抚摸它,抚摸的时候可以非常放松,趁机吸两口气,吸一下,然后吐一下,这是缓解心理压力最好的一个穴位。每天都按摩它几分钟,对老年人来讲是防治高血压,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寻找内关穴,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问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可以把内
生活中大家都有过这种体会,若很久不运动之后突然运动,或突然提了一次重物,常常会肌肉酸痛,浑身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在中医理论里,脾主肌肉,当人突然运动或搬提过重的物品时,会导致脾气一下子耗费过多,使肌肉内部气亏,而艾灸脾经原穴太白,可以调理疏通经气,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症状,运动过度造成的局部受伤也可使用这个方法。一般半小时就可以解除这种酸痛。太白穴位于脚内侧,大脚耻骨鼓起来的关节后下方凹陷处,“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可以很好地治
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其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冲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
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为左右对称两穴。枢是枢纽的意思,这个穴是一个升清降浊的地方。也就是说,你吸收到肠胃里面的营养物质,就在这里开始分成清与浊,营养的物质在这里变成血液被吸收了,糟粕的东西从此处向大肠排去,此穴就是一个“中转站”。它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天枢位于肚脐旁2寸处,为左右对称两穴。按揉天枢穴有两种方法:一是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压天枢穴,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二是两腿并拢坐在椅子上,按压天枢穴,左腿尽量向上抬,然后收
足三里穴,其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一种简易找法: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犊鼻穴,在膝盖骨下凹陷处。3寸到底有多长?这里的寸也叫同身寸,3寸是自己四指并拢的距离,那就在膝眼下7—8厘米胃经的那条线上去找,上按一下,下按一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循胃经去找最敏感的点就是了。如果你此时正在胃痛,最敏感的那个点就是你自己的足三里。那个点会持续地疼痛或酸胀一会儿,与按其他地方的感觉迥然不同。你自己找到一个穴,其他的就顺藤摸瓜了。足三早在小腿前外侧
太阳穴属于经外奇穴,是人体头面部的重要穴位。太,形容词,即高、大、极、最之意;阳,阴阳之阳。头颞部之微凹陷处,俗称太阳,穴在其上,故名。【精确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简易取穴】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横指,触及一凹陷处即是。【一按就灵】当你感到抑郁、烦闷、头痛时,按压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就会缓解这种不良症状。按压太阳穴时要两侧一起按,两只手十指分开,两个大拇指顶在穴位上,用指腹、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或者轻轻揉动,
中冲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的末端。中,与外相对,指穴内物质来自体内心包经;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体内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由体内外出体表时是冲射之状,故名。【精确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简易取穴】俯掌,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即是该穴所在位置。【一按就灵】在困倦袭来时,反复按揉位于中指指尖正中部的中冲穴。按摩时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抬按中指端正中穴位,每天早晚各掐按1次,每次1~3分钟。坚持按摩,就可使“贪恋”你的瞌睡虫远离你。【养生说明】中冲穴为人体保健养生的常用穴之一,有清热开窍、宁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昏
百会穴属于督脉上的穴位。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该穴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领,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精确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百尖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取正坐位,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所在位置。【一按就灵】如果你经常头昏、头痛、失眠、健忘,那么每天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坚持按摩,可以使上面的不适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以开慧增智、延年
耳朵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方法很简单,双手搓热,先覆在耳朵上,待热量传达一部分,再用双手从耳尖到耳垂反复揉捏,直至双耳发热通红。每天做一至两次。大椎: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大椎穴的取法是: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在家中淋浴时,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